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大力推进我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努力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转变增长,增加活力、推动发展中的特殊重要作用,不断巩固和拓展全国文化先进县的创建成果,结合当前我县文化事业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特制订本规划。
一、加快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现实条件和重要机遇
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振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任务,是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抓手,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积极作用的现实抉择,是繁荣文化事业、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引擎。
我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现代文化,奠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基础。近年来,我县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重要保证;我县毗邻京津,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富有多种文化元素,拥有人口众多的直接消费市场和充裕的劳动力资源,是文化资源开发条件较好、文化产业投资成本较低的地区,具有文化产业发展较优越的综合条件;文化建设深入推进,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内在动力;经济整体实力快速提升,产业领域不断拓展,经济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不断优化和改善,为加快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前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大好机遇。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国家和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相继出台,为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化产业成为朝阳产业,属于优先发展的领域,在政策方面将获得国家大力支持;当前,我县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以城镇建设为载体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难得机遇;文化领域发展结构调整进程加快,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创新活力。
二、指导思想、坚持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全国文化名县、京南工业新城、绿色农业基地”的总体目标,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着力点,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以创新、创意、创业为主题,选准突破口,增强实效性,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壮大产业规模,培育市场主体,努力打造文化品牌,提高文化产业的活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县域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增添新内涵和新亮点。
(二)基本原则。①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②坚持市场化的产业发展方向,发挥好政府在产业引导、资金扶持、政策调节、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③坚持文化与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成果相结合;④坚持把当前工作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在抢抓机遇中奠定持续发展的基础;⑤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力求推进具有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大项目建设,以点带面,逐步实现整体联动发展;⑥坚持依托城市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统筹布局城市建设、老城区改造与文化产业项目发展;⑦坚持发挥国有文化的龙头带动作用,支持和鼓励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快速发展;⑧积极开拓和繁荣文化市场。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县基本形成初具产业规模、文化特色鲜明、创新能力较强、文化品位较高、专业人才聚集,品牌效应明显、创业环境良好、公共服务完备的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全国文化先进县的发展内涵和水平得到全面丰富和提高。一是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力争全县文化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位次上升,名列前茅,初步形成具有定兴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带。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文化产业结构和层次得到有效提升,新兴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2015年,基本形成优势明显、结构合理、有定兴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三是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文化市场主体充满活力,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基本形成繁荣健康、统一有序的文化市场新格局。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生活支出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在全市位次前移。四是硬件建设明显改观。改建和新建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标志性文化体育设施。加大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有效利用;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和人文条件。
三、重点任务
(一)重点发展七个行业。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升档次、增强实力”的原则,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娱乐和演艺、体育健身休闲、印刷发行出版、现代传媒、民俗节庆和非遗保护利用、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等七大行业,提高重点行业对县域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推动具有前瞻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文化项目建设,努力在重点领域形成局部强势;结合区位优势,突出地方产业特色,发挥以城镇为中心的文化产业辐射和带动作用,努力把定兴建设成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强县。
1.发展文化旅游业。抓住定兴被列入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的重要机遇,加快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等多种途径,以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昌利观光园区为龙头,完善设施,强化功能,有机注入定兴文化元素,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做靓采摘体验、休闲娱乐、农机博览、生态农家等品牌,吸引京津人流自驾车游和作为目的地休闲游;认真研究编制全县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有机整合历史文物资源、工业旅游资源等,结合老城区改造,突出定兴历史文化,建设仿古旅游城镇,建设以慈云阁为中心的文化广场,对鹿传霖故居、清真寺进行保护和修缮,形成文物旅游景观;对慈云阁以南大街进行开发改造,兴建与历史文化特色相融合的仿古文化步行街,发展演艺、书画、琴棋、茶艺、娱乐、网络、健身、休闲等各种会馆,多重体现定兴历史文化元素;结合义慈惠石柱、王实甫故里、驸马坟、黄金台遗址等文物资源,编制文化旅游线路,紧紧围绕环京津休闲旅游来做文章,与周边旅游线路有机串联结合,努力建设成为“两白(白沟、白洋淀)和清西陵、野三坡旅游线路上的中转景点,推动我县文化旅游业启动发展,逐步打造京南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区。
2.发展文化娱乐和演艺业。推进现有文艺院团及演出场所资源整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抓好经营性单位县剧团、县影剧院的转企改制,增强活力和创新力;引导评剧团广泛吸纳人才,排练精品剧目,坚持送戏下乡,开拓城乡市场;扶持文化馆欣雨演出队编排优秀节目开展文化下乡进企活动,提高影响力;优化县影剧院硬件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努力成为文化演艺活动中心;精心组织重大节庆日的文艺演出,打造一批文化演艺精品,活跃文化氛围;加强艺术教育培训,扶持发展文化馆红帆船文艺培训学校、北河舞蹈学校做实做强,鼓励社会兴办文艺培训机构;大力发展文化娱乐市场,扶持大众歌舞厅、量贩式KTV、练歌房、电子游艺等娱乐场所发展,引导大众参与文化活动。
3.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业。努力打造环京津体育健身休闲圈。以巩固和发展全市体育工作先进县为基础,以体育产业项目为依托,以竞技表演活动为带动,以精品赛事、健身休闲、体育培训为重点,力争用5年时间,使定兴在建设“环京津体育健身休闲圈”工程中有所作为,有所突破。一是做大体育培训业。发展好固城影视武术学校,努力打造全省及全国武校知名品牌,办成层次较高的体育培训基地;继续支持西高里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做强做大,完善场馆、训练、学习、食宿设施,从小抓起,培育专门人才,大力宣传推介,设立人才栏、冠军榜,承办赛事,扩大影响,力争办成河北省乒乓球人才培养知名学校;加大投入,办好县体校,以女子篮球、少儿乒乓球为主,主攻特色,发挥优势,谋求发展。二是做优体育竞赛表演业。以精品赛事和重大体育活动为龙头,每年打造1—2项品牌赛事。三是做好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公益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对现有体育资源进行整合,促进长城体育馆使用价值和知名度升级;在主城区借助城镇改造和“三年大变样”,建设文化休闲健身广场,2015年前要建设好容纳千人的文化体育中心场馆。继续实施好农村农民健身工程。四是做好体育健身休闲服务,推动全民健身休闲娱乐形成热潮。扶持金色家园、正大友谊、繁兴3家乒乓球俱乐部、小琳健身房、天颢武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做优做强,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扶持体育用品销售市场,不断发展壮大。
4.发展广播影视和传媒业。加快发展广播影视传播、有线网络、新兴媒体三大产业,广播影视行业经营收入保持较快的增长,大力发展广播电视数字新媒体产业,积极开展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业务。积极推动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资源整合,到2011年底,基本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大力拓展有线电视网络增值业务,扩大经营范围,形成以广播电视为龙头的文化产业链。积极稳妥地在影视剧、体育、科技、娱乐类节目领域开展制播分离;以提高内容产品竞争力为目标,不断改进电台、电视台节目质量,丰富节目内容。有序发展网络传媒业。坚持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传播文化,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治理,规范传播秩序,建设一批绿色连锁网吧,规范县域网站建设,改造和提升网吧产业,建立网吧管理长效机制,扫除黄赌毒网络垃圾,推进网络有序健康发展。
5.发展印刷发行行业。加快印刷业的规模经营和产业集聚,发展以汉印印刷公司、佳丽彩印厂为龙头,产品包装印刷业为重点的印装产业群,在打造环京津印装产业带上占一席之地;按照统一规划、市场流通的思路,建设以县新华书店为中心带动乡村的出版物流通市场;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开展好知识产权保护行动,坚决打击制售非法出版物等行为。
6.发展民俗节庆和非遗项目保护利用产业。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览演示和项目开发,加强对黄金台传说、贤寓调、九曲黄河灯阵等省级非遗项目的宣传推介力度,继续巩固发展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果,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利用多种手段对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策划包装、市场开发、宣传营销,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实现产业化经营。
7.发展文化产品生产及销售业。挖掘我县文化产品生产传统,扶持张家庄中堂墨毡、柳卓戏剧盔头、贤寓戏装、小朱庄珐琅工艺、天颢武术器材等文体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扶持康华、东旭等文体商业经营做大做强,探索特色产业、特色资源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二)大力实施6项工程。
1.提升城镇文化魅力工程。在老城区改造和城镇建设中深入挖掘和有机融入定兴文化和创意元素,发掘城镇文化特色,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把文化产业建设项目纳入城镇、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重点打造老城区具有明清古韵的文化一条街,建设好慈云阁文化广场、县标主题公园、东西城文化公园和城市水系景观;培育具有县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形成多个富有活力的中小文化企业,提高县域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贡献率。要立足定兴人文、自然资源优势与特色产业的融合,带动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2.培育文化品牌工程。把文化品牌培育作为提升文化产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关键,积极开展文化品牌策划、品牌定位,传播推介、不断丰富的工作,认真梳理我县文化资源的线条,根据不同的文化资源,提炼文化产业的特色,通过开发、包装、推介、营销,培育个性鲜明的文化品牌,重点打造如戏曲调演大赛、九曲黄河灯阵、戏曲服装制作等演艺和民间工艺品牌等。到2015年,力争建成一个特色文化产业、一个有影响的文化品牌。
3.实施项目带动工程。以文化项目引资金,以文化项目聚人才,以文化项目求突破。谋划有一定投资规模、辐射带动性强、文化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能优化产业结构的项目。引进对昌利园区、黄金台文化有创意的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重点扶持,逐步做强,带动县域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4.推进文化企业做强工程。积极参与省市文化行业的资源整合,以集约化、规模化为途径,培育县新华书店、县电影院线公司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统筹谋划,突出重点,推动汉印印刷有限责任公司等文化企业尽快壮大规模,提高经营水平;择优扶持一批民营文化企业,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资产重组,形成民营文化企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5.实施科技兴业工程。推动文化产业与高科技的融合,积极利用毗邻京津的科技优势,与著名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提高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
6.优化文化市场工程。加快各类文化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健全各类文化产品交易市场,推广连锁经营、资源共享、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流通组织和流通方式,建立完善城乡文化产品流通网络,积极引导文化消费,积极开发农村文化市场。加强对文化市场监管,打击非法,保护合法,维护文化市场秩序。
(三)规划建设8个文化产业项目。
1.文化旅游业。①抓好老城区改造仿明清古韵文化旅游景观步行街建设和慈云阁文化广场建设。②做靓昌利“国家级农业观光旅游园”采摘体验、文体娱乐休闲度假项目。
2.文化娱乐及演艺业。③做好定兴戏曲调演大赛品牌培育工作。④发展四季经典、天赐康、大东方等10家有规模、有档次的歌舞厅、KTV、电子游艺等文化娱乐场所。
3.体育健身业。⑤做好西高里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建设并发展相关产业。⑥谋划建设容纳千人的体育场馆,发展5家乒乓球俱乐部、大众健身房等体育健身场所。
4.现代传媒业。⑦实施好数字电影电视升级改造工程。
5.文化产品生产及销售业。⑧扶持张家庄中堂墨毡制造、贤寓戏装、柳卓戏剧盔头不断做大做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要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摆上重要日程,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认真研究谋划,精心组织实施。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制订出台文化产业发展计划、指导投资目录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步骤,抓好工作落实。
(二)深化改革。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4号),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开拓市场努力做强;要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各类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以增强活力为重点,认真谋划,选准载体,扎实有效工作,激发社会文化活力。
(三)完善政策。财政部门要加大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入,通过公益投入、以奖代补、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等多种方式,支持文化产业项目建设;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发〔2005〕10号),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环境,加强和改进服务,吸收社会资本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认真落实文化产业税收政策。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帮助文化企业争取国家和省、市有关技术改造、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完善和落实文化项目用地政策,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文化类项目用地要优先予以安排,尤其是重大基础设施和标志性文化工程用地,要纳入县重点项目用地服务范围。
(四)培养人才。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专业工作队伍。要认真贯彻中宣部、中组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宣发〔2008〕14号),到2015年建立健全县乡两级综合文化机构,搞好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为县文化馆、图书馆配齐配优专业人才,每个乡镇文化站至少配齐1—2名文化专职干部;要培育多元化的文化产业人才,下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支作风上过硬、业务水平较高的文化人才和专业队伍。要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配齐配优专业性人才,加大文化人才的引进培训和提高,有计划、有目标地引进高层次文化经营人才;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在文化经营单位试行企业家年薪制,允许文化企业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予以重奖或以入股等形式参与收益分配;大张旗鼓地表彰有突出贡献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工作者,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文化、关爱文化、支持文化、发展文化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