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自流沟周边环境恶劣取水口上游存数十化工企业
【兰州因苯污染引发全城饮水危机续】兰州:何以沦落到守着黄河“吃水难”
兰州,在世人面前开了一个苦涩的玩笑。从4月11日开始,因苯污染引发的全城饮水危机,让这座西部城市备受关注。虽然在4天之后,全城基本恢复正常供水,但是全面的危机远未结束。
兰州,是黄河上游的第一大城市。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倾泻而下,告别青藏高原进入内地后,兰州人“喝”到了第一口黄河水。但是这样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便利,却没有带给兰州人饮水安全,相反,360多万市民却守着黄河“吃水难”。 第二水源还能再找到吗? 4月11日上午,兰州市委、市政府和甘肃环保厅、卫计委、工信委等省直部门的数十位领导、专家挤在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会议的核心问题是研判苯污染的形势和应急对策。当时,一个核心问题是,如果切断受污染的供水管线,就必须启动第二水源……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都需有第二水源(或备用水源)。但是,兰州的第二水源在哪里?与会者面面相觑。 马滩,黄河边的村庄,西去兰州城关区市中心15公里,东距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也大约15公里。10年前,处在这样的中心地带,这里就是兰州的备用水源地。 曾经的马滩,靠着黄河的滋养,地下井水甘甜,地上绿莹莹的菜田望不到边。此地,曾经盛产一种名曰韭黄的蔬菜,极为脆爽,在西北五省享有盛誉。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秀川街道办事处,记者找到了一本泛黄的小册子。在残缺不全的页面里依稀可以看到“兰州市银滩地区设计”总体规划,记者从中发现了这样一些内容:“建成后的马滩地区将成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集商务办公、文化休闲、生态社区为一体的复合型城市片区”、“按照国际化商业要素和生活要素,打造一个集商业步行街、大型现代化商业卖场、高档写字楼、高级商务酒店、文体休闲娱乐、餐饮服务、物业管理、人文园林式低碳居住区及市民活动的城市综合体”…… 这是10年前的规划,正是在这样的字眼下,马滩的菜农在2005年前后疯狂地平地、盖房,然后讨价还价、拆迁安置。到2007年,所谓的“银滩地区概念性城市”全面施工,2.8平方公里的地区一夜之间变成了工地。从此,水源地水井与农田、农房和一些村办企业交织在一起,地表施工、乱采砂石、倾倒垃圾,400多米深的井水已经污浊不堪,不仅无法饮用,而且浇地死苗。 2009年,由于对地下水的严重污染,甘肃省政府决定将马滩和临近的崔家大滩地下水源地保护区取消;再过1年,由于同样的原因,迎门滩水源地也被取消。 4月14日记者走进马滩,这里至今仍是一处大工地,到处是仍在施工的大楼、断头路,虽然当年规划的30万人的新型城镇新区还远没有露出雏形,但唯一的结局却清晰可见:仅仅两年时间,市区三处水源地,就消失其中。 引水入城,“纸上谈水”5年未果 就在马滩、崔家大滩和迎门滩被相继排除出水源地保护之后,寻找新的水源就成为兰州无法回避的问题。 2013年初,水利部对兰州生态水系建设进行了调研,认为兰州市从刘家峡水库直接向市区调水项目条件成熟,技术可行。 专家们认为,刘家峡水库位于黄河支流湟水河入河口上游,库区水质为优质地表水,库区上游无污染,近Ⅰ类标准,甚至可以直接饮用。同时,刘家峡水库水面高于黄河兰州段水面200米左右,直线距离约32公里。采用全封闭管道或隧道和管道结合等方式,可自流引水至兰州城区,不仅降低了供水成本,而且在电力出现问题的情况下,也能正常供水。 实事上,这个最为理想的方案,在“纸上谈水”已经5年之久,工程的预算也从当初的20亿元上涨到现在的40多亿元,但至今还未进入设计实施环节,仍停留在技术论证阶段。 2009年兰州市出台的《城市战略用水方案规划》明确提到,第二水源将采用从刘家峡黄河库区取水的方案。 兰州市政协委员刘莉莉回忆说,早在2010年以前,政协就开始组织拟写有关从刘家峡调水的议案,而且同样的议案内容,每年会从兰州市的两会,提到甘肃省的两会,最终提交到全国两会。 每年春天,兰州第二水源地的建议、议案、提案,就开始出发旅行;到了夏天,水利部门和有关的专家,又开始到兰州、刘家峡两地调研、论证,得出的结论都是,很好、必须、应该;到了秋天,就没有了下文。 甘肃省环保厅的一位知情者说,兰州市之所以颇费周折,就是想列入“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争取到国家资金扶持,避免地方政府背上债务包袱。 而兰州市政府的一位官员却给出了另一番解释:“开辟第二水源,项目不够‘高大尚’,不显政绩,部分官员的积极性不高。”他解释说,所谓“高”,就是一定要盖高楼,越高越好;所谓“大”,就是要有大片地,要有开发区、实验区、高新区的概念;所谓“尚”,就是要有新理念,要CBD、要综合体、功能区、一体化等等。 “洋水务”如何改写兰州“水史” 2007年11月15日,改写兰州“水史”的关键日子。当天,兰州市建委主任宋智虎代表市政府和威立雅中国签订合约,从此兰州自来水公司更名为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 代表威立雅水务签字的是不懂一句法文的新任董事长孙晓霞,在这份合约签字前,孙晓霞的身份是兰州自来水公司总经理、法人代表。 威立雅用17.1亿元收购兰州自来水公司45%的股权后,孙晓霞的身份从国企领导变为外资高管。 签约时的孙晓霞踌躇满志。她表示,将努力为兰州市民提供更好的供水服务,并把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办成国内一流的合资企业。 而此时的兰州饮水安全已经岌岌可危,随着马滩等水源地的严重污染和即将弃用,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掌控的水源地就成为兰州的唯一取水源。 出于饮水安全的考虑,威立雅的合约签订后第10天,也即2007年11月26日,甘肃省人大调研组带着新闻记者赶到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调研。 曾参与当天采访活动的一位记者回忆,孙晓霞当时就站在“4·11”苯超标事故的自流沟前对时任甘肃省人大环资委主任丁国民说:“混凝土浇筑的自流沟使用了50多年,很不安全,很有可能造成沟渠损坏断流停运,将对城市安全供水造成重大影响。公司正在积极想办法保护。” 丁国民当即表示,根本的办法还是应该新建管道取代自流沟。 从那时开始,自流沟的周边环境已经非常恶劣。在取水口上游及周边有中核集团公司504厂、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兰州维尼纶厂、华润化工公司等化工企业数十家。同时,周边居民和路边餐馆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堆放、倾倒废渣、城市生活垃圾、粪便和其他废弃物,让威立雅水务脆弱混凝土自流沟无力招架。 孙晓霞当初宣布的提供更好水质的构想并未在威立雅兑现。有员工对记者透露,合资后公司的管理非常微妙,所有企业管理、水源保护等事项都被视为是中方事务,法方经理人员均不参与。初期,法方的总经理为外籍人员担任,其借口听不懂中文。不久,法方经理人员调换为中国人,也沿用外籍高管的做法,不参与中方事务。 威立雅的微妙之处在于,根据协议,法方虽只占45%的股权,但却拥有“一票否决权”,法方经理人员就是监督财务运营,设备投入、资源保护等等内容从不过问。至今法方总经理贾庆弘的名字,许多员工都写不准,人长什么样也不知道。 掌控威立雅的财务,就等于掌控着360万兰州人饮用水的唯一命脉。 兰州也正是这样一步步走到了用水的绝境,曾有人预言,“不出事故是侥幸,出事是必然。”经历了“4·11”苯超标之后回头看,此言一语成谶。记者康劲
|
关键词:兰州,自流沟,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