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有点囧:推行14年后仍在试点 收效甚微
推行不力收效甚微 十四年后仍在试点垃圾分类有点囧 日前,记者在广州东风路沿线调查分类垃圾桶使用情况,发现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将垃圾按照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分别投放,而是哪个垃圾桶离得近,就扔进哪个垃圾桶,矿泉水瓶、食品袋、早餐残余、纸巾、口香糖等垃圾混在一起。 在昆明街头,记者随机查看了几个分类垃圾箱,废纸、餐盒、塑料瓶、食物残渣等不同种类的垃圾也是混在一起,没有分类。 混收混运 居民感觉 白分了类 居民小区内的情况并不比街头好。广州市番禺区海龙湾小区,是广州最早的垃圾分类试点小区之一,记者回访发现,原本成套的分类垃圾桶大多不全了,剩下的桶内混杂着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 “也不能全赖居民不分类。”小区居民张女士告诉记者,起初她也是按要求分类扔垃圾的,后来发现,垃圾清运车一到,又将分好类的垃圾混到一起。昆明的黄女士也有类似的困扰:“每次看到分好类的垃圾又被混在一起,就感觉自己的环保行为失去了意义。” 记者来到昆明一个垃圾点,发现环卫工人在清运垃圾时,并没有进行分类收集,而是一齐倒进垃圾车里。随后,记者又来到垃圾中转站,看到运来的垃圾直接就压缩装箱了,也没有再次进行分类。 二次分拣 虽有成效但成本高 为什么清运垃圾不进行分类?广州主管部门的回答是,要进行二次分拣。 去年全年广州从垃圾中共回收再生资源235万吨,较2012年增长11.9%,资源回收率达到37%。这基本靠的是二次分拣,但这样做成本很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 广州三年前就确定了“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垃圾分类工作原则,先将餐厨垃圾分类出来,然后逐步对其他垃圾进行进一步细分。居民在家里只需要把“干”“湿”垃圾分开就可以了,到了垃圾回收站,会进行一次细致分类,将干垃圾中的可回收垃圾进行分拣回收。但3年过去了,广州市这种最简单的、要求极低的“干”“湿”垃圾分类,也仍然形同虚设。 另外,大多数垃圾桶都会被拾荒者翻拣,不仅能卖钱的塑料瓶、废纸板、淘汰的电子产品等都被拾走了,而且垃圾更加混杂不堪了,打击了环卫企业对垃圾进行二次分拣的积极性。 管理偏软 8年没开 一张罚单 昆明从2005年11月20日起开始实施《昆明市城市垃圾管理办法》,规定单位和居民应按分类要求将城市生活垃圾分别投入指定地点,违反该规定的,可对单位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三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的罚款。然而8年来,没有开出一张罚单。广州等其他试点城市也面临类似的境遇。 其实,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等8个城市就被列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可14年后的今天,仍处于“试点”阶段。垃圾分类为何这么囧?很多人认为,管理偏软和没能坚持是重要原因。 与广州、昆明“宽松”的垃圾分类收效甚微相比,深圳市罗湖区东门街道的“严管”和不断坚持显得成效明显。东门街道临近火车站,曾是深圳脏乱差的典型区域。在实施“垃圾不落地”中,依法对乱扔垃圾等进行规劝和严管。截至目前,累计处理行人乱丢垃圾1000多宗,其中200多宗处以50元—200元不等的罚款。经过8个月的坚持,情况大为改观:每天垃圾运送量从日均6吨减少到0.3吨,减少了95%。 |
关键词:垃圾分类,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