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保定频道>>国内新闻

冯骥才:反对对文化用“开发”这个野蛮的词汇

http://www.hebei.com.cn 2014-03-11 11:05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3月9日10时30分,两会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二层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徐辉,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就“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中国文化报和中国文化传媒网记者]:

  请问冯委员,您长期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和古村落的保护,我想请问,大量散落民间的民族文化遗产现状怎么样,应该如何保护?谢谢。

  [冯骥才]:

  其实你关心的问题也是我特别关心的,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是忧大于喜,我是心怀忧虑。一方面,党和国家对传统村落、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一个民族特别是时代转型时间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对这一点是完全清醒的,而且保护的态度是坚定不移的,这个没有问题。如果从正面讲它的成绩,最近十多年来,我们的成绩有几个方面:一是人大公布了非遗法,二是有了法律保护,三是国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对于自己的文化家底基本清楚了。因为我参加了这个工作。从2006年建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到现在已经审了3批,国家一级的名录有1219项,省一级的名录有8500项。世界都没有这么灿烂、多样的文化遗产,韩国才100多项。我们不是跟他们比数量多少,我们民族多样、地域板块众多、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了文化多样性,在世界上我们真是可以非常自豪、可以非常自夸,有这样的文化。

  [冯骥才]:

  但是这个文化全面濒危,所以我们现在紧急抢救、清理家底。在2010年的时候,我在《人民日报》写了一篇文章,我说,现在可以说我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家底基本清楚了,每个县有什么文化我们基本知道了。这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对整个大地上的文化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清点。我们知识界发动民间遗产普查,现在做了12年。举一个例子,上一个月我们公布了,对民间口头文学,大家都知道中国文献史的第一部是《诗经》,所有的精英、精华的文学创作都和民间文学分不开,比如民间戏剧和曲艺,我们的口头之学是他们的之源之本,是我们文化的核心,是我们民族自律的一个工具,也是我们审美的载体。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精神的一个表现、一个象征。所以,我们对中华民族的史诗、叙事诗、神话、故事、歌谣、传说、谚语、歇后语、说唱、小戏等整个文字的整理,通过汉王科技公司输入电脑,我们做了几十年的调查,从田野,因为一个民族文学就两部:一个是精英创造的,文字写下来的图书传播的;还有一种是口头流传的,但是在口头上一旦不说就消失了,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容易消失的就是口头文学,特别是城镇化过程当中。但是文学又那么重要,很多少数民族的历史实际是保存在这个民族的史诗上,就像古希腊罗马故事一样。

  [冯骥才]:

  这些多样的民间文学通过汉王数据库输入电脑的是8亿8千7百万字,第二期准备用3年完成4亿字,总共12亿字,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学数据库。我曾经呼吁过,一定要出版,出版8亿字要出5000册,一定要把5000册送回来,一定要送到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法国国立图书馆,看一看中国文化的原创,看一看中国文化的分量,这才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我们对所有民间文化的主人、传承人做了全面的梳理,实行了一个保护的制度。我们十年的成绩不小,我们还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有一个充分的文化自觉。我跟那么多的西方学者打交道,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国家做了这样大的规模。但是我们的问题非常多。可能有人说,冯骥才你是作家、艺术家,你是知识分子,你是理想主义者、完美主义者,但是我们的生活怎么不追求理想和完美呢?尤其先人给我们留下的文化。

  [冯骥才]:

  非遗法公布了最起码3年以上的时间了,谁见过媒体公布了一例执行非遗法的案例?没有,没有人执行,谁执行?这么多文化处于濒危状态,受到破坏,没有执行的案例,坦率来说,一纸空文,全国人大审批了,没有执行的,就是一纸空文。那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国家级1216项已经确定了,日本、韩国每一项“无形文化财”和“人间国宝”,后面都是一批专家保护它,帮助传承人。我们的非遗80%以上没有专家保护的,我们的艺人没有科学支持、没有保护,而且只有开发。我是最反对对文化用“开发”这个词的,野蛮的词汇,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对自己的文化遗产用“开发”这个词,联合国用的是“利用”,香港和台湾用的是“活化”这个词,我也赞同。开发的目的是为了经济,不是为了精神、文化的传承。所以,我觉得这是第二个问题。还有就是没有监督机制,谁监督?既然是国家的文化遗产,已经留给了国家一代代传承,而且是精神的传承,又列入国家遗产,怎么不监督?有关政府部门干什么去了?所以,我觉得有关政府部门、执行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不作为,是我们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大的问题。中央再有决心,没有人落实是不行的,必须落实、坚决落实。

关键词:冯骥才, 文化遗产,中国文化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国际在线
责任编辑:  刘世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