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吃的第一个粽子是娘亲手做的黍米粽子。
小时候,端午节前夕,娘为了给我们改善生活,早早就开始打苇叶、碾黍米……忙得不亦乐乎。只见她拿起三两片青绿色的苇叶,上下接续,倒头铺开,从中间轻轻一折,一个三角形的“小漏斗”赫然眼前。娘左手提起“小漏斗”,右手从水盆里捞出一把金灿灿的黍米,倏地投进去,再加上几粒小枣,填满米按实,然后紧紧一裹,再用茅草捆扎起来,一个三角形的小粽子便包成了。一个、两个、三个……娘仿佛变魔术一般,动作熟练,轻快自如,看得我眼花缭乱。娘包的粽子虽然个头不大,但有模有样,棱角分明,俨然一个个精美的工艺品,只看不吃也是一种享受。
灶膛的火不紧不慢地烧着,火光映照在娘花白的头发上,娘的额头渗出豆大的汗珠……粽香伴着热气袅袅升起弥漫到院子里,我不禁贪婪地做了个深呼吸。娘抹一把汗,渐渐把火弄小。“小火慢煮,才能煮熟煮透,吃起来软糯。”娘怕我看不懂等着着急,耐心给我讲着。
粽子出锅了,我兴奋地围着娘和锅台一通乱转。娘用屉布包好几个热的,让我先给邻居二奶奶送过去。二奶奶老了,孑然一身,不能吃凉东西。等我返回家,娘让我第一个吃,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她开心地笑着说:“慢慢吃,别烫着!”然后给我讲起屈原的故事……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包粽子的缘由,一首唐诗告诉了我们端午节的来历。
娘做的黍米粽子我永远也吃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