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政河北
  • 古莲花池
  • 白石山风景区
当前位置: 保定文苑

郭振山|五月端午插艾蒿

来源: 保定晚报  作者:郭振山
2021-06-15 16:29:07
分享:

  中国有句民谚“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保定、衡水、石家庄一带插柳不多见,但历来有端午插艾的习俗。

  这一天除了吃粽子外,人们的另一项重要活动就是早晨起来到野外采集艾蒿,洒扫庭除后,把艾蒿插在门楣上或悬于堂中,用以辟邪。宋代词人王之道在《南歌子》一词中吟道“角簟横龟枕,兰房挂艾人”,文天祥在《端午即事》一诗中深情咏叹“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更是将艾草作为友人之间传递友谊、寄托祝愿、表情达意的信物。

  在我老家安国城北一带,过去还有用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姑娘媳妇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的习俗,几千年来在民间广泛流传。解放后破除迷信,这一习俗才逐渐被废除。

  端午插艾这一习俗的由来在民间有多个版本,传说最普遍的是孝子孝亲感动土匪大当家的故事。相传从前有个孝子,有一天和他老娘去为刚过世的老父上坟,老娘因年纪大了腿脚不便,累得气喘吁吁,孝子见状便弯下腰背起老娘就走。这一情景感动了一个下山侦察的土匪大当家。通过侦察,他已决定端午节这天趁乡亲们过节时带领土匪下山洗劫这个村子。当他看到这一幕后想到自己也有娘亲却不能尽孝,就不想伤害这个孝子。于是他告诉孝子,端午节这天在大门上插上艾蒿可保平安。孝子回去后便告诉了全村人,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上插上了艾蒿。

  端午节这天,土匪倾巢出动来村里抢劫,进村后发现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有艾蒿,想到大当家的曾有“不许碰门上插有艾蒿的人家,违令者斩”的命令,一众土匪谁都不敢违抗,全村人遂逃过此劫。从此,每逢端午节,家家都在门上插上艾蒿以防匪辟邪,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后来虽然根除了匪患,但却在保留辟邪的基础上注入了保健养生的内容,一直传承下来。

  老百姓谁也无心去考证传说的真假,但艾蒿作为一味中药材,本身具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效,其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散发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中医治疗寒症的重要手段,俗称灸法。在《素问·异法方宜论》就有“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的记载。唐代王冰注:“火艾烧的,谓之灸焫。”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颇有疗效,以后逐渐发展成通过艾灸治疗全身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端午节时艾蒿正成熟,将其采来插于门楣,悬于厅堂,结合洒雄黄水、饮雄黄酒,具有一定的防病保健作用,是我国民俗文化与医药保健文化、饮食文化高度结合的产物。

  安国作为千年药都,境内民众多谙药事,除艾蒿外,还有些与节庆日有关联的中草药,如大黄、白术、蜀椒、茵陈、青蒿、菖蒲、苍术、陈皮、菊花、山茱萸等,在相应的节日前后采下,或服用或泡茶泡酒或插戴或洗浴,既为节日增添了喜庆又收到了保健养生的功效。王安石笔下的“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中的屠苏就指的是用大黄、白术、蜀椒等七味药材泡制的屠苏酒。王维笔下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即指山茱萸,此药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在秋燥气干的时节,阖家为辟邪,外出登高时带几枝山茱萸,口渴时采几枚果实放入口中,止咳立竿见影。历代以药为生的安国人熟谙各种药材的药性、功效与作用,在不同节日用不同的药材或碾碎成粉制成香囊挂在身上,或做好配伍放入杯中泡茶、泡酒等,成为安国人过年过节的特定内容。

  五月端午插艾蒿的习俗在安国更普遍。到这一天,邻里间、亲朋间都把艾蒿作为一种礼物互相馈赠。有些家庭因无人去采,邻居就会多采一些,回来后除自家插上外也为邻居插上几枝。有些居住较远的亲朋这一天还会专程打电话、发微信互相提醒,千万别忘了在门上插几枝艾蒿。由此可见,安国人是把端午节插艾蒿当做一种十分重要的礼仪来对待的。

  端午节吃粽子在安国北部伏落镇、段村乡大部村庄是四月二十八,西部大五女、郑章镇一带是五月初一,其余的地方是端午节当日。而插艾蒿却都是端午节当日,虽有些人家初四傍晚就插上,但确切说还是为了第二天的祈福辟邪,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节庆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关键词:文苑,五月端午责任编辑:马书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