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保定讯(见习记者刘鑫鹏)7月27日至8月12日,河北大学文学院“草原丝路(宋辽古道)调查队”一行7人,从保定古白沟河畔(今流经保定和雄安新区的南拒马河)出发,沿宋辽使臣古道赴河北滦南、平泉,内蒙古宁城、翁牛特旗、巴林左旗等地开展了主题为“宋辽古道的语言与历史”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行程4000余公里,取得大量田野调查数据。
宋辽古道地图。刘潇 摄
发掘文化资源,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一千多年前,宋辽两朝使臣曾络绎不绝地从白沟河进入对方领地,一路赶到京城。这里催生了一个沟通中原和东北,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的交通网络“宋辽古道”。
河北大学文学院“草原丝路(宋辽古道)调查队”指导老师傅林介绍,“宋辽古道”是中国历史上两个主要的交通网——“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原文明与世界沟通的主要通道之一。有了宋辽古道,“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拼图,才是完整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的形成,是交通路线塑造的结果。因此,研究这条路线,研究它重新塑造的、沿途各地的历史与文化,是非常有学术价值的。
从今天的角度看,宋辽古道就是从保定和雄安新区来到内蒙古赤峰,再由赤峰辐射到内蒙古其他地方和辽阔的东北亚地区。路线所经之处,大多是自然环境优美、文化积淀深厚,但又是经济欠发达的地方。这些地方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顺应国家宏观政策的导向,以宋辽古道的文化资源为串联线索,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研究这条线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调查队在滦南姚蒿坨开展记音工作。 刘潇 摄
探寻语言与历史,破解学术课题研究难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的历史信息的载体。宋辽古道上的语言资源,有种类丰富的汉语方言和蒙古语等民族语言,以及古代契丹文、女真文、回鹘式蒙文、满文的遗存。
整个调查走访期间,每到一个调查点,新鲜的语言事实都让调查队全员感到振奋。在每天晚上进行的材料整理过程中,曾经困扰队员们的许多论文选题问题都迎刃而解。
在承德市蒙和乌苏蒙古族乡二道营子村,79岁的蒙古族老人陈淑英虽年事已高,但很快就明白了调查队的目的,动情地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学说话的情形。她是第二代蒙汉双语者,是蒙汉语言接触历史的一个绝佳的见证人。
除了记录方言,调查队还肩负起踏查宋辽古道上历史遗存的任务。
顶子城春秋山戎遗址位于承德市平泉县境内。两千多年前,山戎人曾在这里筑城,并遗存了很多重要文物。这里是华夏文明北方支脉文化的重要见证。在考察该遗址时,天降大雨,调查队冒雨考察。大雨让林间小路变得模糊,但幸亏有牛群留下的“粪标”,让队员们找到了正在山头放牛的村民帮忙指路。
“当这位村民得知大家要看顶子城时,满是不解,因为顶子城在当地许多村民眼中不过是一堆乱石而已……”调查队队员、河北大学文学院2018级研究生杨丽说,“每一个遗址的寻访都有一番曲折经历。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记录、研究并推广这些文化的重要意义。”
调查队雨中考察顶子城。 刘潇 摄
把课堂搬到路上,教学可以更“鲜活”
历时17天,行程4000多公里的暑期实践活动,让河北大学这一调查队的队员们过得充实且有意义。
在内蒙古辽祖陵遗址,历经千年仍屹立的石房子让队员们惊叹不已。傅林作为契丹文研究专家,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契丹大字纪功碑前,为队员们上了一堂契丹辽史和契丹语言文字课。
“没有地方比在这里更适合讲这一课了,往常只存在于书本和照片中的古代历史和语言文字知识,在群山环抱中的残破龟趺前,能够极其生动地留在学生的脑海里。”傅林说。
在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调查队特邀辽史专家王玉亭现场讲解。“王老师对每个残破的瓷片、每个隆起的土丘、每条隐没在荒草中的小路都特别熟悉,让我们肃然起敬。”调查队队员、河北大学文学院2016级本科拔尖班学生齐孟远说,这让大家体会到,田野调查要做的,不仅是分析语言事实和踏查文化遗迹,更要传承前辈学人的热情与执着。
8月12日,这次暑期实践活动圆满结束。河北大学2018级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刘潇在日志中写道:“通过这次难忘的实践,我第一次意识到世界比我想象的还要丰富和有趣。那些调查的细节,给了我比书本更生动地教育。我今后一定要更多地走出书斋,走进田野,去研究那些最鲜活最前沿的学问!”
调查队在辽祖陵石房子前合影。 刘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