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母陵
尧母名庆都,望都之地得名始自尧母。庆都为帝喾第三妃,陈锋氏女,生子放勋,即为尧帝。庆都居于庆都山(今唐县高昌镇外孤山,已被炸平),尧帝居于尧山(今唐县固城),庆都山又称都山,尧帝至孝,常“登尧山而望都山”,或为望都县名之来源。
尧母陵曾为望都八景之首,称"灵台瑞霭"。位于望都故城东南角,原有尧母祠、尧母陵、鸡鸣井等建筑,据县志记载,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县令张前光、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县令李天玑、乾隆五十年(公元1786年)知县沈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县令赵启心等多次重修,到民国初年,尧母陵母庙规模宏传绕一砖墙,计一百一十五丈。头门、二门俱系砖屋,左右各开二门。龛礼奉尧神像,前廊壁嵌石刻诗,两傍厢屋亦系砖房,殿东竖一碑,阳篆尧母陵三字,字径三尺为明万历年间薪水司农部郎朱晶篆,碑阴刻杨绍程撰文,傍竖明朝县令原秉谦碑赞两竖一碑,邑人太守麻典撰文;西侧三十步隔一垣墙,矮架木坊横额曰:“尧母陵”,进二十步有井曰"圣泉"(即鸡鸣井),相传,投入井中一枚钱币就能听到鸡鸣声,故称鸡鸣井;井上复一亭,称砚金亭;井东有大碑一,清康熙年间尚书汤斌撰文;亭北五步即陵,周长三十丈六尺,高三丈,陵前苍柏森罗,殿前槐榆交荫宏敞而幽秀,远则群峰花攒,翠岗画罨;近则九水环清,涵泓毓粹,真乃千载古城,万年香火。
近代以来的炮火使陵庙俱遭破坏,仅剩下后面的围墙称五峰楼尚存。1985年,望都县人民政府将尧母陵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望都汉墓
位于河北省望都所药村东,京广铁路西侧,为东汉郛阳侯孙程墓葬。
汉墓长46.7米,宽32.7米,封土最高处11米,墓顶长满椿树、榆树、槐树,郁郁葱葱。墓室低于地表2米,坐北朝南,由墓道、墓门、前室、东西耳室、东西侧室、后室及北壁小龛等构成。墓内出土文物主要有:三层陶楼、石棋盘、涂朱陶盘、涂朱陶碗、陶灶、陶井、龙首陶勺及残损的陶鸡、陶鸭、陶楼、陶缸、陶猪圈残片等。上述文物全部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前室四壁及通中券门内西侧都是壁画。上为人物,下为鸟兽,中间绘有黄边。南壁墓门两侧东侧画“寺门卒”,面向门,持杖守门而立,头着红巾,上衣虽长但膝上尚露极宽肥的裤腿。西侧画"门亭长",面向门,佩剑,拱手躬腰作迎送状。西壁自南至北,上部画六人。第一人旁有"掾"题字,次为"追鼓掾",越券门依次为"门下吏"、"门下贼曹"、"门下游徼"、"门下功曹",六人皆带冠佩剑,面北躬腰而立,作朝拜状;人物衣服宽肥,不及足面,袖垂至膝。券门北侧,门下吏的南侧有"□□□下,□□皆食太仓"的题字。下部券门南画獐子,北依次画鸡二鹜二,券门旁鸡的南侧有题字两行,画为"鸡候夜不失其信也"。东壁自南至北,上部画十一人。券门南依次为"仁恕椽"、"贼曹",与西壁人物衣饰、面向、姿态相同。券门北有"戒火"题字,旁有一带方架的盆,内插红花六枝。再北有"伍百"题字二处,"壁车伍百八人"一处。共画八人,分上下两行相同排列,有的红巾黄衣,有的黑巾青衣,上衣短至膝,束腰,面向北。最北画"门下小吏"一人,宽袍无须,持笏做长跽状。下为鸟兽画,有"羊酒"、"芝草"、"鸾鸟"、"白兔游东山"、"鸳鸯"等题字。北壁券门东侧画"主记吏",坐于矮榻之上,榻前有三足圆砚,砚上立墨丸,另一侧有水盂。西侧画"主簿",主簿下画"凤凰",题"凤凰"。北券门过道东西两壁东壁为"白事吏作长跽白事状","待阁"作迎送白吏状。西壁为小吏"勉□谢吏",谢者伏地跪拜,小吏持笏躬腰作回拜状。两壁上部画有垂钩状物。1.4米以上券上画着一幅图案,用流动的云气和奔驰的鸟兽组成精美的构图。铭赞前室西耳室的过道南壁有朱书铭赞:"嗟彼郛阳,人道闲明。素心寒渊,循理有常。当轩汉室,天下柱梁。何意掩忽,早弃园阳。"
望都汉墓壁画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东汉墓室壁画之一。其壁画具有独特的风格,预示魏晋以后人物画的更大进展,对我国古代社会、政治演变及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于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