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保定频道 >>  望都新闻网>>特色行业

尧母及尧母陵祠简介

来源: 望都政府网 作者: 2014-06-24 09:51:17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望都县古名庆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为尧母故里,孕帝名邦。庆都本是炎帝部落陈锋氏之女,嫁与黄帝重孙帝喾为妻,感赤龙之祥,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尧山)。故称尧母。

  尧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在庆都的孜孜教诲下,尧帝十二岁便受封于陶为诸侯,十五岁改封于唐,二十岁从诸侯为天子,施仁政,举贤才,倡孝道,公天下,成为后代帝王之典范。尧母从由此也得到尧帝的孝敬和人民的爱戴;其后裔形成的姓氏有四、五十个,其中刘、丁、范、唐均为汉姓中人口排在前二十位的大姓。所以尧母是中华民族的国母,是中华龙文化的起源,又是中华孝文化的最初典范,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尧奉母至孝,被封为唐侯后居于尧山,而尧母庆都居住在都山,所以张晏《汉书》注云:“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尧登尧山,望都(孤)山,曰望都。”望都县便由此得名。

  尧母陵祠简介

  古时的庆都县,幅员辽阔,囊括现在的望都、唐县、顺平大部,甚之包含曲阳、涞源、清苑、满城的一部分。如今的望都县城所在地,古名“成阳”,亦在其管辖范围内。尧母去世以后,葬于庆都之“成阳”,号为“尧母陵” (尧母陵庙位于望都旧县城内东南角,今老干部家属院内)。

  此后,历代王朝对尧母陵祠都有修葺,文人政客,撰写碑文,歌颂尧母之德,弘扬孝悌之道。历代皇帝也效仿尧帝,以孝治国。历史上曾有汉光武帝刘秀、汉章帝刘炟、宋仁宗赵祯、金显宗完颜允慕、明世宗朱厚熜、清康熙帝玄烨、清乾隆帝弘历、清嘉庆帝永琰等都曾亲临致祭或拨款修建。

  到了民国初年,尧母陵庙已修建的很是宏伟壮观,陵庙周长115丈(合385米),砖石砌墙,上覆筒瓦。头门、二门建有砖房,左右各开耳门。正殿龛祀尧母神像,尧母居中正襟危坐,神态肃穆端庄。尧母陵祠正殿前廊竖一石碑,碑阳篆刻字径3尺(合1米)的“尧母陵”三个大字,为明万历年间水司农部郎朱昌篆,碑阴刻杨绍程撰文。殿的两侧各立石碑一通,东立石碑为明朝知县原秉谦碑赞。西竖一碑,为邑人麻典撰文。前廊壁嵌石刻诗,两旁厢廊均系砖房,各个屋顶有鸱吻、龙脊和生肖走兽。西侧30步(合50米)隔一垣墙,有一座矮架木坊,横额题曰:“尧母陵”,三个大字。由此往前二十步(合35米)处有井,号为“圣泉”,相传,只要投物于井中,就能听到鸡鸣之声,故又俗称“鸡鸣井”;井上建有一亭,称为“砚金亭”,井东立有一通大碑,为清康熙年间尚书汤斌撰文。“砚金亭”北为尧母陵道,陵道边有古槐一株,粗至数十围,相传曾有凤凰来栖,人称凤凰架。沿陵道北行5步(合8.3米)处就是砖砌的尧母陵墓,墓旁立有明嘉靖五年的“尧母庆都氏神道碑”。陵墓高达3丈(约10米),周长36丈6尺(合122米),陵台后砌有号称“五峰楼”的围墙。

  每当日华东上,烟霞蒸郁,紫翠交辉,尧母陵台掩映于一片瑞霭之中,景色非常美丽,成为望都八景之首,号为“灵台瑞霭”。在建国前夕的平津战役中,国民党军队在尧母陵内修筑防御工事,使这座宝贵的历史文物建筑遭到了毁坏,文化大革命时期,尧母陵庙又遭破坏,石刻石碑亦被推到,仅剩下后面号称“五峰楼”的围墙。

 

关键词:望都,尧母

责任编辑:李艮春

相关新闻

  本地要闻 更多
  地方文化 更多
  重点项目 更多
主办单位:中共望都县委宣传部
备案序号:冀ICP备08003586号 技术支持:长城网
最佳使用效果:1027*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