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政河北
  • 古莲花池
  • 白石山风景区
当前位置: 保定新闻

奏响京雄保“生态曲” 书写新时代“协同记”

来源: 保定日报  作者:邸志永 唐瑞欣
2022-02-28 17:39:58
分享:

  2月24日,涞水县一渡镇,湛蓝的天如同洗过一样。

  一架飞机从拒马河上空划过,留下两道白色的尾巴。涞水摄影爱好者许增利拿起相机瞄准,能清晰看到飞机上的红色航空标识。恰在此时,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意外闯进了镜头中,被他定格在画面里。

  一渡镇与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隔拒马河相望,同一片蓝天下,生态协同已然融为一体。

  碧水东流,鸟飞鱼跃

  2021年入白洋淀河流水质,自1988年蓄水以来首次全部达到Ⅲ类

  在拍下飞机与雄鹰同框之前,许增利是准备到拒马河深处去“打鸟”(摄影人行话,意思是用相机拍鸟)。

  即将过去的这个冬天,许增利在拒马河里拍了多少鸟,他已经记不清。“黑鹳、白鹳、天鹅、苍鹭、鸳鸯、绿头鸭、秋沙鸭、凤头麦鸡、白骨顶鸡……”在许增利的印象里,拒马河里的鸟越来越多,如今有了数不清的趋势。

  作为河北省内唯一一条长年不断的河流,在这个冬季,食物丰富的拒马河迎来大量迁徙越冬的候鸟“打卡”,也迎来如许增利这般的摄影发烧友。

  “最近这几年,拒马河的水越来越清澈,水草肥美鱼儿众多。”许增利告诉记者,在他拍摄的视频和照片中,有很多鸟儿在河里捕鱼的照片,“黑鱼、鲤鱼、鲶鱼、鲫鱼、泥鳅……听说,还有人在这里钓到过娃娃鱼。”

  拒马河的清澈与生态,只是我市多条入淀河流的一个缩影。

  在摄影爱好者马惠玲的镜头下,高阳县与雄安新区交界处的孝义河湿地公园,每个冬季也会引来数以万计的鸟儿“打卡”。

  “当成千上万的斑嘴鸭飞起来的一瞬间,我都有一种错觉,这还是我们以前的孝义河么?”马惠玲称,多年来,已经很久没看到过这么多鸟在一起了。以往铺天盖地的场面,只在《动物世界》里看到过。

  这,确实不是以前的孝义河了。甚至可以说,保定的九河,已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率先突破的机遇中,迎来新生。

  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指示精神,保定市委、市政府以“不让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的决心和担当,坚决承担起入淀河流水质改善的重任,把白洋淀上游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作为支持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重要政治任务来抓。

  瞄准白洋淀水质改善的难点强力攻坚,大力实施工程治污,投资近30亿元上马23个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项目,城乡水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瞄准白洋淀水质改善的弱点狠补短板,充分利用上游水库、南水北调水资源,仅2021就年向白洋淀上游河道生态补水14.8亿立方米,实现了府河、孝义河、瀑河、白沟引河、漕河等5条主要河流清水入淀,维持了白洋淀水位。

  瞄准服务保障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建设大局统筹谋划,积极建立完善长效机制,保障入淀河流长治久清。

  多措并举不断努力下,2021年,保定境内所有入淀河流水质,自1988年白洋淀重新蓄水以来,历史首次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水环境质量达到34年来最好水平。

  蓝天常见,西山常现

  8年间达标天数从84天增加到249天,天朗气清成生活新常态

  家住乐凯大街佳远水源湾小区23楼,傍晚回到家的市民刘振凯,一边等着爱人做晚饭,一边如往常一般看起了落日。

  小区脚下的一亩泉河蜿蜒向南,河水清幽水草繁茂。河对岸稍远处,老发电厂高大的冷凝塔早已停止冒烟,静静地等待最终命运降临。再远处,满城区起伏的山峦被夕阳染红,晚霞之下轮廓分明。

  2014年,刘振凯搬到这个小区时,保定雾霾正浓。

  “那时候别说看见满城的山,很多时候连对面的楼都看不到。为这还跟朋友开玩笑,说我搬到‘雾都’了。”

  刘振凯不知道的是,在他刚搬到保定的2014年,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全年仅为1天,“红得发紫”的严重污染天数却为28天,全年达标天数为84天。彼时每个蓝天白云,都会是古城朋友圈争相转发的主角。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作为优先领域,率先启动。

  雾霾之下,是保定市委、市政府对生态小康建设的持续发力,对打赢蓝天保卫战的不懈努力,对各类污染科学精准的靶向治疗。

  2014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确定了燃煤是我市主要污染元凶。在铁腕控煤目标下,近几年全市累计拆除了1.16万台2万余蒸吨燃煤锅炉,实现了主城区和保北京津冀禁煤区散煤“归零”。2021年采暖季,全市有205万户农村居民实现了清洁取暖,投用量居全省之首。

  禁煤只是保定市委、市政府精准治污的一个缩影。

  为从社会体系上治理大气污染,我市投资8000多万元,建设了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精准监控系统,安装各类监测仪器700多台,实现了对市区监测网络全覆盖,初步发挥了精准定点、精准清除污染源的作用。

  在全国率先起草《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警应急体系,应急期间及时启动机动车限行、工地停工、企业停限产、强化控尘保洁消霾等应急响应措施。

  体系化治理同时,我市大气污染治理法制化进程也在加速推进。

  近年来,我市先后印发实施了《保定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落后处罚办法》《保定市冬季采暖期空气质量保障超常应急措施》等10余个文件。获得立法权后,我市第一部在环保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保定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也已于2017年5月1日正式实施,为我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正是在精准治污和体系治理下,古城大气污染情况持续改善。

  2014年,保定达标天数为84天,全年达标率为23%;2015年,保定达标天数首次突破百天,达到了127天,全年达标率为35%;2016年,保定达标天数为155天,全年达标率为42%,第一次退出了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倒数第一……2019年是打好蓝天白云保卫战攻坚之年,保定达标天数为194天,蓝天首次成为古城主色调,达标率达到了53%。

  而今,2021年我市达标天数为249天,达标率达到了68%,全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排名第一,被授予“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先进市”称号,天朗气清成古城市民生活新常态。

  绿意延展,雄保双城

  2021年保定完成营造林91.37万亩,8年来累计绿化727万亩,让绿色成为连接京雄保的生态底色

  沿着高阳孝义河向下游漫行,一路向北奔往白洋淀。除了河边不时飞起的水鸟,两岸密集的白杨树,宛若整齐守卫的哨兵,倒映在平静的河面。

  这样的倒影,一路向雄安延展。到了夏天,就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盈盈绿意。

  同样在西部山区,许增利眼里的拒马河两岸绿化也在延展。记者在涞水县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了解到,过去的5年间,打造连通北京的绿色空间,涞水造林绿化21.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8.73%。

  同一片蓝天下,是同一片绿色在延展。

  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打造生态支撑战略部署要求,保定全力打造“一核三带八廊十片林,五库九河十湿地”的林水生态体系。

  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2021年,保定以全力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精心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为目标,以巩固和深化森林城市创建成果为主线,重点围绕雄安新区白洋淀上游规模化林场、白洋淀上游水系林带、城镇乡村林网,着力实施规模扩绿、荒山披绿、廊道优绿、水系增绿、村镇植绿、平原拓绿、提质补绿七项重点工程。

  以白洋淀上游水系林带为例,我市坚持“林水相依、林水相连、依水建林、依林涵水”的绿化理念,以注入白洋淀九条水系上游主要干流及支流周边荒山为重点,持续增林扩绿,完成水系林带建设2万亩。

  重点绿色廊道建设,构建生态廊道体系。在加强京港澳、京昆等高速公路,京石高铁和其他国省干道沿线两侧绿化抚育管护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涞曲、荣乌、保阜等高速公路绿化,实施绿美廊道建设2万亩。

  加强山区生态屏障建设,提高太行山生态承载力。以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上游规模化林场试点建设为重点,构建“三库、七河、九廊、多组团”的空间布局,完成造林20万亩,建成千亩以上的规模造林示范区12个。

  2021年,扎实推进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建设,保定共完成营造林91.37万亩,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在新区周边推进总投资近10亿元的500米林带建设,共19个县(市、区)获国家、省级森林城市备案,数量居全省第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我市绿化面积始终在稳步提升。8年间,每年造林面积从72万亩到136万亩不等。8年间,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范例,我市共计造林727万亩,让“山水保定”深入每个人心田。

关键词:生态,协同发展责任编辑:马书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