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六月初六是传统的姑姑节,关于节日的来历,民间有一段流传甚广的传说。
相传农历六月初六是春秋时期晋国宰相狐偃的生日,因其曾跟随和保护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封相后勤理朝政,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但时间了长狐偃慢慢变得骄横无比,他的儿女亲家赵衰因不满其所作所为便直言相劝。狐偃非但不听反而当众对其恶语相向,赵衰因此气极身亡。他的儿子为报父仇,决定趁六月初六狐偃生日起事杀死他,后却被妻子发觉。作为狐偃的女儿,她既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又为亲情所困对生父不能见死不救,最后终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将丈夫的杀父计划告诉了母亲。狐偃的女婿得知机密败露,一筹莫展,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将女婿请回相府。寿筵上,狐偃以真诚悔过的态度感动女婿放弃复仇,与女儿重归旧好,翁婿间也冰释前嫌,和好如初。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这件事情传扬出去,百姓争相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这就是姑姑节的来历。
其实,历史上虽确有狐偃其人,但姑姑节是否与他有关,百姓对此并不关心,只是根据特定节令,在祭拜谷神的基础上了揉进了民间孝道亲情等内容,形成了具有特定含义的民俗节日,是历史文化、农耕文化与节俗文化的完美结合。
农谚“六月六,看谷秀”说的是农历六月初六正是春播的谷物秀穗的季节。农民刚刚告别夏收夏种夏管的农忙时期,迎来短暂的农闲,正好利用这相对清闲的时机好好犒劳一下自己,以便尽早恢复体力为随后闷热的三伏天积攒能量,以期安全消夏度暑。
同时,六月初六又是民间传说的谷神稷的生日,几千年来,民间都有在谷子刚刚秀穗预示丰收的六月初六祭拜谷神的传统,祈求谷神保佑五谷丰登。这一天,农民家家都会蒸馒头、豆包等,即使是因贫困平时吃不上白面的人家,也要在过年时省出一点面粉,以备这天蒸馒头。馒头出锅后不待自家人食用便由一家之主带上香、烛、酒和馒头,到自家种的地头举行祭拜谷神的仪式,祈求谷神赐予自家一年的好收成。正是由于这天要蒸馒头,富裕家庭还要置办酒席,祭拜谷神后,一家老小聚在一起享用,有出嫁的女儿的家庭也趁此机会接回女儿,阖家团圆。
另一方面,嫁出去的女儿经过繁忙的夏收夏种已有很长时间没回娘家探望父母了,也就趁祭谷神的机会回娘家走一趟,挎一篮子新蒸的馒头孝敬父母,同时也与哥嫂兄弟及侄子侄女们团聚乐呵一番。因此旧时这一天,民间家家户户祭谷神、接女儿,不亦乐乎,久而久之形成了特定的民俗。
全国解放后,祭拜谷神的习俗渐废,但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同享天伦之乐的习俗保留了下来。直到今日,在我省保定、衡水及邢台、邯郸农村,不少地方仍保留着六月初六接女儿回娘家的习俗。
记得小时候,每到这一天,奶奶都会早早地派父亲或叔叔到我两个姑姑家去接她们回来过节。由于二姑家贫,她的婆婆又是个远近闻名的刁婆子,平时她老受气。爷爷奶奶虽然牵挂心疼她,但嫁出去的闺女了也不好太过干涉别人家里的事情。只有到了这天,奶奶才会理直气壮地让二姑回来好好地款待她一番,满是疼惜。因此这也是我们等待盼望的一天,五月端午一过,我们便掰着手指头算日子。
到了这天,奶奶和母亲早早起来便开始搋面,然后把揉好的面搓成擀面杖般粗的长条,再切成二到三寸宽的馒头,摆在用竹片做成的篦子上,放在柴火锅上去蒸,大概半个小时就蒸熟了。看着刚出锅又白又暄乎的馒头,口水禁不住从嘴角流出来。先是爷爷后来是父亲却不准我们吃,他们先拿上几个放到木质红漆的条盘里,与两个素菜和白酒一起端到我家祖田的地头上供奉谷神,待一炷香烧尽行三叩大礼后祭祀仪式才算结束,随后把酒酹在地上,收拾起馒头和菜盘回到家中。这时两个姑姑也都到了,一家人聚在一起享受着谷神享用过的菜肴和馒头。席间奶奶和姑姑说着体己话,母亲则忙碌着进进出出上菜上饭,父亲兴致上来也拿出平时舍不得喝的老白干,倒上一杯慢慢饮用,一家人其乐融融。
直到后来爷爷奶奶相继过世,两个姑姑也因年迈不愿走动也就不来了。待两个姐姐出嫁后,父母又重复着当年爷爷奶奶接姑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