龛,kān,口语中都念做龛儿,原指供奉神位佛像的小阁子,一类是用金、银、木等制成的佛龛、神龛,一类是老式房屋墙壁上预留的小壁橱似的墙龛,我所说的就是这一类,上些岁数的人对龛儿都有深刻的印象。
我老家以前的房屋每间房都留有龛儿,为什么要留有这东西?是因为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要。龛儿的重要功能是供奉神佛,是父老们安放信仰的地方,神圣的信仰需要相对安静整洁的空间。先人们信奉天人合一,建房造屋是人生大事,更不能等闲视之。无论青堂瓦舍还是茅屋草舍都讲究神有神位、人有人位,无论贫困富贵都要让自己的信仰在尘世间有个妥善安放的地方,于是龛儿便应运而生了。
一般人家置办不起材质精良华美的龛儿,于是墙龛便产生了。建房之初就要把龛儿留好,那时盖房墙壁都很厚,得以留龛。
墙龛有两种,神龛和灯龛。
神龛分放置在外墙上的和内墙上的两种。
外墙神龛在堂屋正门两侧外墙山上,形制较小,不过二尺余,但这是所有龛儿中最讲究最精美的,有砖雕修饰,是供奉老天爷的,每逢初一十五、过年过节都要烧香上供,以示敬仰,祈求风调雨顺,平安无事。也有的人家过年上坟燎新请回家亲也供奉在这里,这是很神圣很重要的所在,所以雕饰精美。
内墙神龛就比较多了,进屋门迎面墙山正中是一个大龛,形制较大,高可以占到墙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二,宽有二尺余,深有半尺,这是天地龛,是最大的龛,用于敬奉天地君亲师。东屋的东墙也有一个大龛,是供奉财神的,其余屋子的墙山上也都留有龛儿,用以供奉各路神明,但都比天地龛小一点。总之各屋都有一个神龛,唯有堂屋北墙上留龛,其余的屋都在东西墙上。
睡觉的屋在炕头那面墙山上离炕一尺多高的地方也留有一个龛儿,唯独这龛儿与佛龛和神龛无关,也就一尺大小,这是灯龛。油灯或蜡都放在这里,一来聚拢灯光,二来灯火固定在此处,减少安全隐患,三来防止熏黑墙面,油灯的烟很大,只把灯龛熏得黢黑。灯龛离炕的高度正适合母亲们盘腿坐在炕上做针线活照明。土炕都和外屋的灶台连通着,烧火时先热的那头就是炕头。炕头的灯龛是整个隔山墙贯通的,那头正好在灶台的上方,以供做饭时照明所用,之所以贯通,既是施工方便,也是为了龛儿里点上一盏灯里屋外屋都能照亮。
再早的神龛里都供奉有天地神佛的牌位、画像,上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减少,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不见踪影,我记事时许多人家的龛儿里放上了伟人像。那时生活艰苦,普通家庭也没几样家具,好过的人家有躺柜、立柜,条件差的有张吃饭桌子就不错了。家里的东西总得有一个地方归置,于是就有了搭在半空中的箔和留在墙上的龛儿用以置物,神龛慢慢地就变成储物柜了,一些怕土的茶壶茶碗、小件东西和不想让外人看见的物品都摆放在这里。龛儿继续发挥着作用,外面挂上中堂画也是一景。
那时盖房仍然遵旧制留有龛儿,可神龛已然纯粹是壁橱了。而灯龛一直在用,虽说已经有了电灯,可经常停电,煤油灯、蜡烛还是照明主力,夜里一家人便在那一龛灯火下各忙生计,那灯火的温暖一直延续到现在。再后来生活越来越好,房屋家具日益华美,龛儿的作用越来越小,终至无用。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再盖房就没有龛儿的位置了,龛儿彻底淡出了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