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多了一个习惯,就是看书看到精彩处,总喜欢读出声来。
最开始的时候,我是轻轻地吟哦。比如,我看到李煜的词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我会顿挫有致地读起来。那是一种吟唱,有曲调,有韵律,能够把词句表现的意境再现出来。每一个字,轻轻地从我的唇边飞出去,我听到自己的声音在婉转地流淌,忽然间就觉得整个人穿越了时空,与作者心有灵犀,生发共鸣。一边读,我还会踱到窗子前,看看窗外是不是有新月如钩,是不是有梧桐深院。然后,我静静地沉浸在这种情绪中,体味每一句话的冷暖,每一个字的深浅。
这种做法多少有些自恋。我记得别人告诉我,我的声音不是那种甜美轻柔的,是稍稍带了点磁性的,从心里发出来的,所以很有感染力。为此我很得意,所以更喜欢用自己的声音来演绎文字中的喜怒哀乐。
我喜欢读出声来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慢慢咀嚼,慢慢欣赏,就是人们说的慢阅读。阅读就像旅行,沿途总有偶遇绝美的风景。遇到了美景,怎可以走马观花匆匆掠过?要停下来,闻闻花香,听听鸟语,然后,抬头与清风流云说说话,沉醉其中,怡然自得。慢阅读,慢在一个欣赏,慢在一个玩味。加拿大学者约翰·米德马在《慢阅读》中说,慢阅读能拉近读者和所读信息之间的距离。的确是这样,我大声读出书中的文字,就觉得自己在与作者对话。我和他,我们俩都抑扬顿挫,都诗情画意,好像是高山与流水的唱和。
后来,我在读书时,从轻轻地吟哦,发展到大声读出来。有时候,我会把自己的声音放到最大,让自己的感情达到最饱满的状态,酣畅淋漓地大声读着。我还在电脑上下载了一个音频软件,我把自己读到的文字录下来,还饶有兴致地配上音乐,配上画面。我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读纪弦的《一片槐树叶》,或者就是一个随意的文字片段,只要我觉得精彩,我就把它读出来,录下来。我的声音时而和缓宁静,时而汹涌澎湃,我陶醉在其中。我读得忘乎所以,好像喝醉了一般,完全在阅读中醉倒了。丈夫却对我的做法嗤之以鼻,他说:“你别那样拿腔拿调读了,我浑身起鸡皮疙瘩。”我笑笑说:“习惯了就行了。”后来,他还真习惯了,而且眼神里还多了几分欣赏。
再后来,我不仅在家里大声读,还发展到在公共空间有时也读出声来。那次,我在看周涛的一篇散文,看着看着,我情不自禁地读出声来,就像有的人高兴了放声歌唱一样。我发出第一声的时候,明显看到我对面的人被吓了一跳。很快,周围的人都抬起头来,疑惑地看着我。我依旧陶醉在文字中,声音越来越大。有个人说,文章写得真好,一会儿也给我看看。我想,这就是大声读出来的效果吧。大声读出来,就是在向众人广而告之:读书是一种最美的享受。文字之美,在读的过程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不太喜欢网上那些快餐式的阅读,那种阅读容易让人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不懂得沉静下来仔细欣赏。那些浮光掠影,能留下什么呢?不如慢慢读,一边读一边回味。在文字的花丛中流连,采一抹嫣红,撷几缕花香,实在是人间幸事。
林语堂说,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数本书狼藉横陈于沙发之上,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我想,如果读到精彩处,再大声读出来,那更是读书之妙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