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政河北
  • 古莲花池
  • 白石山风景区
当前位置: 保定文苑

邓林岩丨时代命题与儒学之交融——读《仁与共在——儒学思想今释》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邓林岩
2022-05-03 10:12:49
分享:

  中国作为拥有古老智慧与丰富传统思想资源的大国,站在新的历史联结点上,如何利用好传统思想资源交出一份与时代主题相契合的答卷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回溯过往的历史风烟,在细密的历史针脚间把握到相同的时代脉搏。振东老师的新作《仁与共在——儒学思想今释》在此意义上对上述问题做出了回答。走进《仁与共在——儒学思想今释》,再次发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根脉——儒学,去探究传统与现代在交流与碰撞之际迸发的火花。

  荡涤心灵的主体性反思

  《仁与共在——儒学思想今释》(以下简称《仁与共在》)在传统视域上审视了儒学的核心思想——仁,“仁”的提出是儒学思想立足的基石与获得绵延发展的动力。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与肯定,是“人”的主体性的高彰;对君子之行的提倡与推崇,有利于嘉行懿范的确立;以“德”治天下,对一国之君在道德层面进行了权力约束。从“仁”字出发,扩展到与之密切相关的道家思想传统——“天人合一”(天人合道),追溯儒道传统的生命哲学价值,发现它们与现代社会接轨时焕发的新价值,用来填补现代人在面对变动不安的现代生活时不曾发现或疏漏的生存、生活、生命的生生之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价值关怀中展望人类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这是《仁与共在》一书所具有的时代新价值。

  每一个具体的“人”是建立生命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分子,儒家重视并发挥人的主体性理念,建立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思想观念与价值体系,“人”是这套体系的坚实依托。孔孟学说对“人”的价值内涵的界定和假设期许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处着手探究,真切地落实到了微观而又与人密切贴合的层面,这有助于人们在日常中发现生活之美。对人的关注与重视本就应始于观照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宏大叙事”的在场与不在场使得个体的价值与精神总是隐匿于集体利益之后,失落的主体性如何复归?是困扰每一个现代人的难题,拥有知识、学历、技术、资源的现代人并不能找到一条通向幸福的道路,日复一日的机械与重复消磨了太多人的激情,通向未来的路并不是宽阔明亮的,荆棘密布是常态,现代人并不畏惧与之以战,只是孤勇一番的结果无非是踏上一条更加别无选择的路。“何去何从”是萦绕在每个人心际的谜题,如何在泥沙俱下里安放悬置的身体与虚空的心灵?往深处挖掘,此问题延伸到在技术为一切赋能的时代,我们如何思考个体及人类群体的命运,被理性与技术裹挟的我们能有一份“诗意地栖居”的心境与能力吗?在钢铁丛林中生活得愈久,是否“孤岛”的生活状态愈加明显,与自然、与他人、与异质文化间的沟通交流能撞击我心吗?“城市空心化”与“人的空心化”的问题愈加凸显。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恰逢其时,对人类整体命运的关注离不开对个体的关注,《仁与共在》通过追溯儒家“肯定‘人’的主体的存在”、“人类如何合理存在”及“仁爱传统”这三方面的思想图谱厘定了如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关怀下寻找失落的主体性,并以厚重的历史作为依托,建构人的合理存在及如何存在的方式。“仁道模式”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探索。

  古今碰撞的价值彰显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中国古老智慧积淀的结果,并非“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共同体的思想源流可以溯及儒家肯定他人共在的意识,前面说到,“仁道模式”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探索,那“仁道模式”的实现该采取何种进路,个体的存在不是单线的,也不是一维的,他一定是在与万事万物的交互中获得主体性的确证,因此,标明主体的独特性与至上性是必要的,儒家视域中的“君子”与“圣人”是最具人文气韵的思想术语,二者的提出对具有高尚德性的个体进行了加冕,“君子”和“圣人”具备的道德情操与行为修养是国家筑牢上层建筑时不可或缺的抓手,他们二者在思想意识、伦理道德、政治实践等方面的自觉性与能动性是儒家思想得以推广和铺展的必不可少的步骤。“君子”与“圣人”作为被建构出的形象,在实际生活中未必会遇见与之完全贴合的真实存在的“人”,但因其寄托了庶民与君王对美好崇高人格的向往而成为了一直被镌刻在中华民族思想丰碑上的符号。它的稀缺性决定了理想与高格是其底色,无数仁人志士以之为前仆后继、不断奋进的目标。与理想色彩相伴相生的还有其实用性,“君子”与“圣人”背后承载的是良性运转的社会秩序和“天下大同”的和谐理念,社会治理需要崇高的他们背负起责任与使命,这并不是说他们的与普通人的生活相去甚远,只成为一个虚无缥缈的人形道德符号,这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从儒家伦理道德观的要求出发建立一种有秩序的、平静的生活。家庭是构成社会大家庭的最小单位,一个又一个和睦安宁的小家庭的成立方能确保社会大家庭在平稳的轨道上运行。儒家润物细无声的治理智慧于此间显现,个体、君子、圣人、社会在伦理道德观的统摄下,联结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体。“家国同构”观念具有不证自明的效力,人类共同体向前推进的第一步首先要在社会、族群间先建立共同体的意识,让一个人口基数巨大的民族成为拥有同一个向心力的共同体并非易事,在现今愈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的夹逼,如何破题?再次勘探儒学思想,从中寻觅到与时代产生对话可能性的入口,在相同的历史环境与价值对接中迸发出古老与现代、碰撞出火花,《仁与共在》一书就带着此问题意识勾勒了一幅古老的儒学思想与现代文明对话的图景。

  胸怀天下的人文关怀

  儒学思想是中国智慧里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贡献中国方案具有深远的影响,从古到今的华夏文明未曾断绝,既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风霜依旧挺立东方的原因,也是中国具有着眼世界的广阔视野而展现大国风范的内在支撑。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国家。友好、和平、开放、包容、接纳的理念一直使中国以博大的胸怀广迎四海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是中国向世界各国发出的谋和平、同发展的友好邀请函。以儒学思想审视当今中国的发展全貌,提出切实可行的理念与建议,并以此为出发点推及共建全人类共同的幸福福祉是每一个平凡朴素的中国人的期待与渴望,同时,也将是每一个“地球村”村民的向往与理想。从“天下大同”的素朴理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理念,这一路的文明智慧演进都积淀着中华民族走过的来时路,“知古鉴今”方能行稳致远,这是《仁与共在》一书的历史着眼点与书写要义,透过本书,穿越历史的风烟,总能从中发现蒙尘的精华、失落的暗伤,那这些就交由我们捡拾起,拍拍尘、扫扫灰,重焕光华。古老的儒学思想与厚重的历史智慧让我们在宏阔又凌乱的现代社会终有一方立锥之地。

  作者:河北大学文学院 邓林岩

关键词:河北大学,书评,儒学思想,文学责任编辑:王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