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 长城网记者 王日成 摄
长城网讯(记者 刘鑫鹏)日前,从保定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该市大力实施“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行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落实特色产业扶贫项目。1104个贫困村实现产业全覆盖、收益监测全覆盖,9个贫困县实现县有主导产业、乡有主导品种、村有产业项目、户有产业帮扶。
“扶贫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贫困地区稳定脱贫提供了根本性支撑。我市扶贫产业呈现出规模效应明显、带贫作用突出、收益稳定增长等特点,培育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扶贫典型模式。”保定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建民介绍,全省入选全国产业扶贫产业脱贫的10个典型案例中,保定市占了3个;发布的100个产业扶贫典型案例中,保定市占22个。“太行山创新驿站”被推荐为全国扶贫模式和全球减贫案例,阜平香菇、涞源肉鸡、曲阳光伏、唐县电子商务、涞水县“双带四起来”旅游扶贫模式等成为省内外知名的模式样板,太行山创新驿站、阜平香菇产业等入选国务院扶贫办14个“精准扶贫典型案例”。
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保定市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75家,较上年增加40家,年内力争突破30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4家,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1家。该市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899.65亿元,占全省总份额的12.9%,较2018年增长28.4%。其中,6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06.66亿元,占全省总份额的17.3%,较2018年增长10.4%。加工龙头企业集中度较高,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据统计,加工龙头企业吸纳农民就业超过11万人,带动农民增收3.38亿元。
新型经营主体带贫作用突出。保定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264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8家,省级“十佳”农民合作社2家,省级示范社88家。另外,该市共有家庭农场3398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11家;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622个,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282.3万亩次,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小农户数量92995户次;建成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97个,包括省级园区26个(含省级精品园区7个)、市级园区105个(含市级精品特色园区65个)、县级园区66个。此外,该市积极推广“政府+驿站+龙头企业+基地+村级组织+贫困户”等15个产业扶贫带贫模式,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共计带动19.37万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
利益联结机制趋于完善。根据不同致贫原因,保定市建立差异化、精准化帮扶措施,健全分类收益清单台账。该市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生产奖补、产业和公益岗位、扶持种养生产等措施增加收入;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土地流转托管、代耕代种代养、光伏、资产收益项目等措施增加产业收入。同时,对具备发展产业条件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对其小额信贷予以贴息,支持其参与与生产相关的经营技能培训、劳动技能培训;鼓励各地探索实施特色产业奖补措施;鼓励各地统筹用好资产收益扶贫、消费扶贫、光伏扶贫等项目,动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带动监测对象发展生产,防止返贫致贫。
“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强有力支撑、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效途径,强化组织领导,汇聚资源要素,破解制约瓶颈,形成强大合力。”刘建民说,截至目前,该市贫困户产业覆盖率由2015年不足40%提升到如今的2个以上高质量产业收益全覆盖。特别是8个国定贫困县农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168.0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32.7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6307元增长到10253元。产业扶贫成为“五个一批”中带动脱贫人口最多的“一批”,扶贫产业成为保定市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助推器”和“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