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保定讯(通讯员付雷 范钊)深秋时节,行进在涿郡大地,一处处地标性建筑鳞次栉比,一条条宽阔道路四通八达,一座座产业园区拔地而起……目及之处,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40年前潮起东方,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涿州,这座拥有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也在改革浪潮中被雕琢得越发闪亮,一跃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新城。
经济腾飞 争当时代“弄潮儿”
1986年涿州撤县建市,1996年在保定市率先实现小康县(市)目标,2005年成为我省第一批“扩权县(市)”。从百业待兴的京南小城到京雄发展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从“工业立市、以城兴市、借京强市”到“协同发展、创新驱动、产业振兴、环境支撑”,一组组数据记录着涿州发展的奇迹:
1978至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从9664万元增至330.4亿元,2017年增速在保定市排名第一;财政收入从1366万元增至50.1亿元,2017年财政收入创历史最快增速;服务业增加值从1448万元、占GDP的15%增至192.1亿元、占GDP的58.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增强……
据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61.7亿元,全部财政收入完成39.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2.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6.7亿元。
党的十九大以来,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设立的东风,涿州已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德信之城、科创之城、品质之城、幸福之城,奋力开创新时代全面建设“京畿文化生态名城、协同发展功能新区”新局面,打造和谐美丽幸福新涿州。
交通先行 跑出城市发展“加速度”
涿州自古便是通往北京的重要关口。但在改革开放初期,区域内交通状况依然十分落后:路况差、等级低,交通网络不通畅,行车经常遇到断头路;乡村土路多,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涿州市委、市政府对交通建设投入逐年增多,交通状况逐年改善。近年来,年平均投入超过2亿元,形成“五纵、三横、两环线、十四条放射线”的市域公路网布局。
2012年12月26日,京石客运专线涿州东站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涿州迎来了“高铁时代”。京石客运专线每天有42趟往返车次停靠涿州东站,从涿州单程25分钟可直达北京西站,让涿州真正融入“北京半小时通勤圈”。 2014年12月25日,京港澳高速公路京石段“四改八”改扩建工程竣工通车,为涿州市民提供更为快速便利的出行保障,为沿线经济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
一路通达百业兴。如今,107国道、京广铁路、京石高铁、G4京港澳高速纵贯南北,G95首都地区环线高速横通东西。备受瞩目的京雄高速、新机场北线高速涿州段、廊涿城际铁路也在加紧筹划推进。随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全面提速,涿州市打通经脉、拉伸框架,构建京冀之间立体交通网络,为迎接首都城市功能的跨区域配置和产业转移,促进京涿同城化发展,融入首都经济圈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创新驱动 打好产业升级“组合拳”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涿州西河地毯总厂生产的“东方地毯”曾在上世纪享誉全球,市内手工业厂家遍布城乡,家庭织毯工成千上万,其创业历程被誉为“西河之路”。截至1992年,涿州撤县建市第五年,三大产业结构比为21:51:28,工业门类集中在机械、化学、建材、造纸等领域。
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和智能飞跃,为大数据项目插上腾飞的翅膀。
走进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科技园高性能计算中心,一排排黑色的数据处理器正在飞速运转。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克斌介绍,这个超大型并行数据处理机群运算能力超过3500万亿次/秒,为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一体化系统运行,提供高效大数据支撑。如今,涿州市打造“科创之城”城市名片,依托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航天信息有限公司、浪潮大数据产业服务基地、北京歌华有线智慧云等项目,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与北京毗邻的区位优势,使涿州在城市定位、战略策划中进一步解放思想、放眼全局。近年来,涿州市聚焦加快协同发展,精心谋划顶层设计,对外“承接落地”,对内“强身健体”,基本形成总部经济、科技研发、医养健康、文化旅游、高端制造、现代农业六大主导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新兴产业集群。目前,该市三大产业比例达到7:34:59,产业机构日趋合理。
随着中船重工涿州海洋装备科技园、中国五矿涿州科技产业园、中冶集团总部基地、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国字号”企业项目入驻,一波接一波项目建设热潮涌动在涿州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已成为推进涿州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和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助推器”,极大地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造血”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