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政河北
  • 古莲花池
  • 白石山风景区
当前位置: 保定新闻

爱在马兰——追忆邓小岚

来源: 保定日报  作者:刘寒凝 李忻遥 邸志永
2022-03-23 10:58:28
分享:

  邓小岚带孩子们参加活动。(资料片)阜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邓小岚老师去世了!

  3月22日,噩耗传来,无尽悲痛。

  邓老师不是刚带孩子们参加完冬奥会开闭幕式?不是正忙着筹备音乐节?

  是啊,3月19日下午,邓小岚还在阜平县马兰村月亮舞台筹划音乐节。17时许,她突发脑血栓,在阜平当地紧急治疗后,被连夜送往北京天坛医院,经医治无效,于3月21日23时48分平静离世,享年79岁。

  生前最后18年里,邓小岚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马兰村,倾情打造“红色马兰”“音乐马兰”“生态马兰”。

  今年2月,以她创立的马兰小乐队为前身,44名阜平山里娃组成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两度登台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唱响《奥林匹克颂》。她搭起孩子们通往世界舞台之桥,让马兰的名字响彻全球。

  而今,马兰村越来越好了,她却永远离开了。

  乡亲们说:我们的邓老师,对马兰有着深深的眷恋

  “我想让老百姓知道,从这里走过的部队没有忘了他们,从这里出生的孩子也不会忘了他们。”

  ——邓小岚

  在铁贯山脚下的月亮舞台,忆起邓小岚18载倾情付出,马兰村党支部书记孙志胜掩面而泣:“邓老师把所有牵挂和关爱留给了马兰,她永远是我们最亲的亲人!”

  在邓小岚的案头,一直珍藏着两枚印章:一枚是父亲的“马南邨人”,一枚是父母送给她的“马兰后人”。其中,“马南邨”正是“马兰村”的谐音。

  位于阜平县城南庄镇西部深山区的马兰村,是《人民日报》前身之一《晋察冀日报》报社所在地,是第一部《毛泽东选集》诞生地,是邓小岚父亲——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邓拓,带领报社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

  用邓小岚的话说,这是她深深挚爱的一片土地。

  “1939年春,报社来到马兰村。一边游击,一边办报。《晋察冀日报》如同射向日本侵略者的‘子弹’。”

  “1943年秋,日军发动扫荡,妄图灭掉报社。马兰村及附近乡亲为掩护报社,19人惨遭杀害。”

  “一次突围后,我的妈妈在山洞中生下我,将我寄养在干爹陈守元家中,整整3年。”

  ……

  这些,都是邓小岚平日里讲给马兰孩子们的故事。她深情地叮嘱孩子们,这些红色记忆,不能忘记。

  1997年,邓小岚与妹妹邓小虹去探寻父辈足迹。虽然50多年过去了,当地老百姓仍能清晰叫出她的乳名。邓小岚泪流满面,她希望为他们做点什么。

  2004年6月,她代表《晋察冀日报》研究会,带着原《晋察冀日报》部分老同志集资的一万多元,为“马兰惨案”牺牲的19位乡亲修一座纪念碑。她是清华大学工科出身,从设计图形到丈量尺寸,从选料到下料,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2005年,马兰村是全省晋察冀精神研讨会现场观摩点之一。邓小岚找到县政府,协调修好了县城到村里的公路。

  赓续红色传承,邓小岚不遗余力。她琢磨着:“马兰村是我国新闻史上不能忘却的一个亮点,完全可以搞红色旅游。”

  随后,她带动家人为村里修建游览广场,并努力挖掘红色文化和文旅潜力,自筹资金20万元建设晋察冀日报展览室。

  2020年,全国疫情形势严峻,邓小岚依然留在马兰村,与妹妹一起谋划了“寻路”系列,在马兰及附近有过红色记忆的点位树起一个个小牌子,不断完善“红色马兰”,供人参观缅怀。

  红色记忆并没有逐渐模糊在历史深处,而是越发清晰。

  孩子们说:亲爱的邓老师,对我们有着最真挚的爱

  “没有音乐的童年是苍白的,我想让他们的童年变成彩色的。”

  ——邓小岚

  惊闻邓小岚去世的消息,18年来她用音乐“哺育”长大的孩子们心碎了。

  3月22日19时许,她的学生孙志雪在怀念邓老师的长文中写道:“您的一生是彩色的,缤纷绚烂,您的无私和奉献成就了我们……”

  今年1月3日,到北京参加集训前,邓小岚对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深情地说:“山里孩子保持着天然的纯真,目光清纯,像天上闪闪的星星那样,你们的声音像天籁之声,像山泉水那么好听。你们最能向全世界人民展现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的真诚和友爱,这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认为这种热爱和积极向上的品质也正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这些话,凝结着她对孩子们真挚的爱。

  2003年清明节,马兰小学20多名小学生参加了为烈士扫墓活动。

  活动结束后,邓小岚想跟孩子们一起唱支歌。然而,只有一两个会哼国歌,却都跑调……

  “没有音乐的童年是苍白的,我想让他们的童年变成彩色的。”邓小岚深知音乐的力量。

  在清华乐队6年,音乐滋养了她的生活。大学毕业后在山东工厂工作25年,音乐是最好的抚慰。见女工们闲暇时无所事事,她领着学习乐器。女工们结婚有了孩子,她又成了孩子们的“邓老师”。

  马兰村怎么能没有歌声!邓小岚决定通过音乐,帮马兰的孩子树立信心,快乐成长。

  2004年,61岁的邓小岚号召兄弟姐妹捐款4万元,把4间破烂的小学教室翻盖成7间校舍。她从亲朋同事那里募集乐器,成为村里第一位全才音乐老师,教钢琴、小提琴、手风琴、吉他……

  从北京到马兰,在2010年高速公路修通前,邓小岚早上8时出发,晚上8时许才到。为让孩子们能反复练习,她每年往返于北京与马兰20多趟,一趟约600公里。

  18年来,她来回奔波了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五周。

  勤学同时,邓小岚更注重启发孩子。她教孩子们玩出一些“非常规乐器”,用勺子、铃铛和铝合金锯条奏出动人旋律;孩子们没有走出过马兰村,甚至连镇上都没去过,邓小岚带他们去北京,看奥运场馆,去游乐场,去动物园……

  “马兰的孩子一样聪明,只是缺乏机遇和舞台。”为此,2006年,邓小岚成立马兰小乐队。

  从此,指甲缝带泥的小黑手弹奏着西洋乐器,世界名曲回荡在大山深处。

  2008年10月,她带领小乐队第一次走出大山,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马兰小乐队小型音乐会”,受到晋察冀日报社老同志们热烈欢迎。

  此后,他们的足迹延伸到湖南、浙江等地,也登上了北京电视台、湖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更大的舞台。

  2013年8月,70岁的邓小岚发起“马兰儿童音乐节”,成为彼时全国罕见的儿童音乐节。

  当天,马兰小乐队同将军后代合唱团、清华艺术团乐队等20多个演出团体同台演出。孩子们空灵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

  “城里孩子有迪士尼乐园,有公主城堡,马兰的孩子也可以有。”2015年,在学校旁的山坡上,邓小岚亲自设计、自筹资金打造了一座三层音乐城堡。孩子们在浪漫的“城堡”里,心生美好,希冀未来。

  18年来,邓小岚培养了200多名学生,很多上高中、读大学,其中10余人在大学里读艺术专业,或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

  女儿说:我的妈妈,对马兰的未来有着最美好的憧憬

  “勤劳朴实、热情好客的马兰人民,一定会把家乡建设得越来越美好,让红旗飘舞,绿水青山,鲜花遍野,歌声飞扬。”

  ——邓小岚

  2021年夏天,时值酷暑。年近八旬的邓小岚在铁贯山脚,弯腰铲出一级级台阶,一锹一镐,规划出一条供人登山的通道。

  铁贯山旁,正是在绿水青山间建起的“月亮舞台”。

  “月亮舞台只能建在马兰。干净、纯粹,符合邓老师和马兰孩子的气质。”2021年10月,全国最美的月亮舞台竣工,北京设计师刘阳感慨道。

  彼时,邓小岚站在舞台中央,笑得像个孩子,“太漂亮了!举办音乐节有了高端的舞台,村民们平时也可以来表演。美丽的月亮舞台、高高的铁贯山和谐统一,能吸引更多游客,带动村民增收。”

  马兰的山山水水在她眼里都是宝贵的。

  多年前,有人要在铁贯山开矿,她极力阻止,并带头修路、种树、整治排水沟,鼓励乡亲们依靠胭脂河和铁贯山发展生态旅游。

  为搞好旅游,邓小岚从细处着眼,专门设计明白纸,呼吁村民改变卫生习惯——建水冲厕所。她先在校舍里做了样板:屋外是太阳能热水器,屋内有水冲厕所,干净卫生。村民们渐渐效仿。

  为带动增收,她下力气修起民宿,让村庄能接待住宿,留住旅客游人。

  乡亲去北京看病,她帮着联系医院,甚至亲自陪伴。有一家生活特别困难,所需药品也只北京才有,邓小岚就每次从北京捎到马兰,不要一分钱。

  “苦不苦?累不累?”很多人问她。“我觉得很幸福!马兰村是我的家,待得久了,对马兰的山水更加依恋。”

  她深爱着这片土地,把跌倒摔伤的事向家人隐瞒,把糖尿病治疗药常年带在身旁,把退休金都奉献给了马兰,花钱花到乡亲们心疼……

  得益于邓小岚18年奔忙,社会各界对马兰村高度关注,在保定市委、市政府和阜平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伴随着一桩桩惠农扶贫政策落实,马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在了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而今,月亮舞台配套正进一步完善,音乐城堡的绿化将更具特色,更具知名度的音乐节也在抓紧筹备……

  邓老师,您可知道,您在马兰种下的每一个梦想的种子,都在生根发芽。

  3月22日,女儿刘明明以母亲的口吻回复全社会的关爱:“亲人们,朋友们,一直以来关心着我和马兰的人们,看到马兰的孩子们都在美好的音乐中长大了,乡亲们的生活也好起来了,亲人们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我的心愿都已经实现了,我也要去和我的爸爸妈妈团聚了。在这里向大家道一声再见,愿我给你们留下的都是快乐美好的记忆。祝福马兰,祝福大家,祝福未来……”

关键词:马兰,追忆,邓小岚责任编辑:马书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