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政河北
  • 古莲花池
  • 白石山风景区
当前位置: 保定文苑

许栓利|家乡的缸炉烧饼

来源: 保定晚报  作者:许栓利
2021-12-22 10:45:53
分享:

  我的家乡在阜平县,缸炉烧饼是那里的传统特色之一。这种烧饼是用火炉烧缸制作的,故名。用缸制作食品是一种独特的方法,利用缸的光滑、耐火和厚度烧出的烧饼不糊、面光,吃起来香、酥、脆。这种烧饼的制法在火候上极其讲究,因缸里呈凹形,凉或热的烧饼都要滑下来掉进火炉中,一旦糊了就会影响其它烧饼的口感。

  既称缸炉烧饼,自然就需从缸炉说起。寻找一个内壁光滑、大小适中的陶瓮,打掉瓮底,制成筒状,用黄土、麦秸掺杂和泥,将瓮体层层套抹包裹,成为圆柱形,这样做的目的是耐用保温。瓮底内部安置一个炭炉,外部再固定一个木制架子,缸炉便做好了。

  关于缸炉烧饼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占领南京城,封第四子朱棣为燕王,率兵扫北,攻打元军。经过战争,许多村镇变成了废墟,只剩下女人啼哭、孩子哀嚎。有个小炉匠看着这些孩子实在可怜,想把仅有的一点玉米面分给大家吃,可是整个村镇竟找不到完整的锅碗,怎么把玉米面做熟呢?他想了一个办法:从瓦砾堆里挖出两块破缸瓮片,用水洗净,在一片上和好面,做成小饼,把另一片用火烧热,然后把小饼贴在热缸瓮片上用火烤。烤熟一尝,外焦里嫩,香酥可口。后来战争结束,小炉匠就买了一口新瓮,把瓮底凿掉,反扣过来,在中间烧上碳火,专用缸瓮壁烘烤烧饼售卖,这就有了后来的缸炉烧饼。

  今年中秋节我回到家乡,在离家大约20里的一个村子路边看见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我认出来了,他还是那么瘦弱,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头发和胡子都有些花白,他就是我儿时常见的卖烧饼的那位大叔。

  烧饼是我儿时最爱吃的零食,记得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门口马路旁边有卖冰棍的,还有卖烧饼的,那时一个烧饼一毛钱,偶尔买上一回也算是解馋了。卖烧饼的就是那位大叔,他总是骑着一辆二八自行车,车架子上带着两个荆条筐,筐里放满烧饼。他走街串巷,边走边大声吆喝:“烧饼,又脆又香的烧饼,新鲜出炉的烧饼,一毛钱一个。”

  那时家里穷,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我跟母亲死磨硬泡,要来两毛钱买两个烧饼,一手拿着烧饼大嘴咬着,随着“嘎叭”响,香脆的芝麻皮应声落下来,另一手放在下巴那儿接着碎皮,瞬间又放到嘴里,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细品。

  如今虽然离开家乡多年,但只要回去总会买上一兜缸炉烧饼,那是儿时的记忆,也是家乡的味道。

关键词:文苑,缸炉烧饼责任编辑:马书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