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板也叫擦床,是擦片的一种农具,可以擦萝卜片、胡萝卜片,但用的最多的是擦山药片。在一块一米多长、30厘米左右宽、3厘米多厚的木板上,距上端三分之一处开一个5×20厘米左右的口子,在口子上镶嵌上一个刀片,一个手工制作的擦板就做成了。我家这个擦板长79厘米,宽30厘米,刀长20厘米,宽8厘米。山药片这种食物在城市里已经看不到了,即便是在老家农村现在也很少见到。
红薯又名甘薯、白薯、红苕、地瓜等,事实上番薯才是其正确的称呼,因为它是舶来品,其它的都是别称。我们老家定州一带俗称山药。山药在夏秋之季生长,雨量充足,日照时间长,对土质肥料的要求相对较低,果实生长在地里,蔓子爬在地表,较少受风雨和虫害。山药属高产作物,每亩少则能产两三千斤,多则五六千斤。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比较落后,水浇地很少,粮食产量较低,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山药成了北方农民重要的食材。山药浑身都是宝,叶杆能吃,叶子也能吃。灵巧的主妇把叶杆切成小段,像蒜苔一样做菜,嫩叶可以凉拌,蒸菜饼子、烙菜饼等。山药蔓可以喂猪、牛、羊,当然最珍贵的是果实山药。夏秋两季人们吃生长中的山药,冬春季节吃窖藏的山药。
山药绝大部分是擦成片,晒干后储存起来,冬春时变着花样做着吃。那时,山药是主粮,家乡人以吃山药为生,煮山药、蒸山药,天天吃,“山药面、山药馍,离开山药不能活”是老家农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真实的生活写照。
擦山药片是个团体活,既分工又合作,有人择山药,有人擦山药,有人晒山药片。擦山药片是个技术活,一般由有经验的快手主妇操作,此人坐在山药堆旁边的小板凳上,把擦板一头放在空筐的边沿上,一头放在大腿上,从山药堆上拿一块山药置于手掌,五指稍稍翘起,掌心用力使山药在擦板上来回运动,只听“唰、唰、唰”,山药片如一群腾跃翻飞的鲤鱼泛着白从刀口飞迸而出,准确无误地落在筐中。大山药十几个来回才能擦完,小块的五六个来回就擦完了,筐装满了就再换一个空筐。
擦满了筐,晒山药片的人就抓住筐杆到指定地点,哗哗几下抛出几道抛物线把山药片均匀地撒在地上。山药片有白色有黄色还有红色的,远远望去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有的女孩子心灵手巧,将山药片摆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有花草树木和各种小动物,就是没有鼠,因为鼠是粮食的天敌,唯恐避之不及,不可能再摆它的图形。可惜那时候没有照相机,连一个图片也没有留下来。
晴朗天气,山药片六七天就晒干了,拾回家装入几个大麻包储存起来。冬春季节,家家都把山药片碾压成面,掺点杂粮面,做成馍、擀成面条,或压成饸饹面,包饺子、包子……以解决粮食短缺的窘态。
如今,老家农村大量的细粮作物早已代替了曾经大面积栽种的山药,传统的擦山药片的劳作基本绝迹,擦板也被淘汰了,偶尔还能擦个萝卜片。擦板走进了农具博物馆,成为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