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吊林立、车来车往,深圳园创业广场项目如火如荼推进建设。作为科技创新重要载体,创业广场计划投资5亿元,拟入驻企业主要为孵化器、高端服务及中小型高科技成长型、科技型企业,涵盖电子信息、高端服务、高端智造、生命健康类。
深圳园是我市与深圳两地倾力打造的国内一流科技产业新城,也是深圳在北方区域重点布局项目,承载着非首都功能疏解、保定产业升级、服务雄安的重任。
发展是第一要务,项目是第一支撑,一个新项目就是一个新经济增长点。
在扎实推进“三重四创五优化”活动中,全市把项目建设作为“奋力推动品质生活之城建设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的重要突破,强力推进“双千工程”(每年招商引资入库1000个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000亿元),全面打响项目建设攻坚战,为品质之城建设筑牢根基。
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今年安排市以上重点项目485项,当年计划投资685亿元,同比增加34.3%、32.8%。1-5月份市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97.2亿元,全省排名第2位;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0.8亿元,29个项目开工建设,开工率100%。
全市项目建设高质高效推进,呈现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多、城中村等城市转型项目多、“医车电数游”等重大产业项目多,投资拉动效应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效应强的“三多两强”发展态势。
良好的发展态势,来自于领导的高度重视、来自于全市创新项目管理方式、来自于齐抓共管合力攻坚。
“能干不能干,项目比比看;谁行谁不行,发展论英雄”在全市主旋律中唱响,以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打出一套协调一致、密切配合的项目建设组合拳。
全市建立一个项目、一名包联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个建设时间表、一个责任方案的“五个一”工作机制,32名市级领导包联88项重点项目,实现省重点项目全覆盖;县(市、区)四大班子领导包联市以上重点项目,实现市以上重点项目全覆盖。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行政审批局、市金融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对市以上重点项目实行分县分包,推动重点项目早建设、早完工、早投产、早见效。
在常规调度机制基础上,全市创造性实施县(市、区)委书记动态考核月点评制度。把项目建设(园区)作为每月动态考核月点评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各县(市、区)的开发区建设、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四方面分别排队打分,把月点评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终绩效考核重要依据,极大调动各级党员干部“抓招商、上项目、促发展”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4月27日,位于满城区的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首列地铁列车正式下线。从开工到首列车下线,用时不到3年,创造了“保定速度”。
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哪里有困难,领导干部就出现在哪里,为项目方、施工单位解难题做服务,成为保障重大项目顺利推进的贴心“保姆”。
100天洽谈签约,60天办清所有证照,90天依法征收项目一期用地1200亩,150天完成项目总进度的60%,240天完成项目组装车间建设,415天实现开工达产……在河北京车项目建设过程中,一个个数据不断刷新保定市项目建设的新速度。
旗帜鲜明把环境导向叫响抓牢,全市坚持优化营商环境不动摇,主动对标对表国际国内一流营商环境标准,逐条逐项进行分析、改进提升,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以最优环境聚要素、引资源、促项目。
——创新成立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服务中心,从项目谋划到手续办理、施工、验收全过程代办服务。
——成立招商项目代办中心,由代办员协助项目单位办理审批事项,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实行“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社会投资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压缩至6个工作日以内;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10个工作日。
——针对企业需要和遇到的瓶颈依法依规为49家民营企业量身定制“政策服务包”。出台28条“放管服”改革措施,优化项目落地、市场服务、创新服务、智能服务、社会信用环境。
出台《保定市重点项目跟踪调度管理办法》《保定市重点项目管理推进、督办办法》,加快项目落地建设和管理服务,将“投资项目库”“重点项目库”“招商引资项目库”三库联通,分阶段强化管理服务。落实“一季一开工、一季一观摩,一月一巡查,一月一点评”,实行“项目清单、包联清单、问题清单、前期手续清单、环境监管清单”五个清单管理。开展“前期手续办理、土地、资金、电力、环境监管”等专项行动。全面协调项目前期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全生命周期和全过程管理的优质服务。
徐水区今年以来全面加强与京津对接合作,积极对接中建一局、中冶天工、葛洲坝集团等一批央企京企,引进一批与京津产业相配套的项目,引进一批京津优质医疗教育合作项目,引进一批企业总部落地,引进一批央企国企参与徐水建设。依托百度云计算中心、汇天大数据中心,开展产业链招商,形成硬件及基于大数据的应用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全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包括徐水区在内,围绕品质生活之城建设,全市提出,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能够形成产业链集群的强势项目、有效益的项目大力实施招商引资,重点抓好白洋淀上游流域综合治理等涉及重大国家战略、城中村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对接北京产业链,“医车电数游”等产业项目引进落地。
对“省市重点项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开发区能级实力”“县域实力”“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挂牌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三年倍增计划;聚焦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条,实施汽车、生物医药健康、氢能、超低能耗建筑等18个产业链链长责任制;创新模式、压茬推进主城区城中村改造提升,前两期涉及46个村、22321户、83954人。目前一期7个项目17个村已全面开工建设,二期计划在8月底进场,三期加快启动,力争到2023年底前基本消灭主城区城中村,主城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座现代化新城将拔地而起。
聚焦年内“双千工程”招商引资目标,全市动员、全员招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近200余批次与央企、民营高科技企业等战略合作者深度对接,中冶集团、中国船舶、中国海油、华侨城、华为、阿里、京东、科大讯飞、新奥等知名企业项目持续推动,与中国黄金、国电投集团、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小企业中心(德国)签署合作协议。
同时,围绕专业化招商引资队伍建设及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地区招商,全市坚持引培并举,综合统筹,以机关干部、重点龙头企业高层、业界精英等进行精准招商引资,借助其力量发掘高端项目信息,提高招商引资“精准度”;通过奖励引导,促进社会全员招商,以商引商,特别是制定招商引资优秀引荐人长效管理机制,对招商引资特殊贡献者进行表扬和奖励,全面奏响抓招商促发展最强音。
在浓厚招商引资氛围下,全市形成以招商引资倒逼营商环境优化、以招商引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招商引资促进产业迭代升级的新局面,今年上半年,全市22个县(市、区)、开发区共完成招商引资项目490项,占全年任务的63.2%,项目总投资2254.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