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少年时期,农村还保留着清明插柳的习俗。
这一天人们可以随意折柳枝、捋柳叶、做柳笛。学校除组织学生为烈士扫墓以外,还组织清明节游春赏柳,开展插柳戴柳、制作柳笛吹曲比赛及朗诵清明节古诗词等活动,向孩子们传播爱绿护绿、珍惜春光的人生理念,为清明柳俗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境。
“忽见家家插春柳,始知今日是清明。”清明插柳戴柳较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传说晋文公率众臣到绵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其死前曾经抱着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于是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把那一天定为清明节,并当场亲自插柳戴柳,行祭奠礼,后流行为清明节插柳纪念故人的习俗。
我小时候不懂这些,只听大人们说清明是“鬼节”,传说鬼怕柳木。有“取柳枝插门上,百鬼不入家”之说,慢慢地,插柳便以多种形式在民间流传。比如:清明插柳于井台,“井井有条”便由此而来,把柳条编成环状戴在头上象征吉利,把柳条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谚语。柳条插于堂前以驱虫、辟邪,保佑一家人平安。还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说法,把戴不戴柳看作是生死攸关的大问题,所以,清明这一天,男女青年踏青赏春头上都要戴柳。
据说有的地方还有清明节射柳的游戏,是清明放风筝、荡秋千、拔河、踢球等众多娱乐活动之一。在射柳比赛时,将鸽子放到葫芦里,高挂于柳枝,弯弓射中葫芦,以鸽子飞出后的高低定胜负。有的在细长摇曳的柳枝上拴一缕红绸,骑马弯弓百步以外射断那枝柳条,待柳条落地之前,飞马而至将柳条接住者为赢。传说此风俗自战国始,时兴于历朝历代,直至清朝中叶才渐渐消失。
据说,清明节扫墓后,亲朋之间要折柳相送,此风俗在民间广为流行,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更为一种时尚。清明节正值亲朋回乡祭奠之时,分别的时候,送行者要折一枝柳条赠送远行者,一是表示挽留之意,二是表示祝福。柳树生命力强,赠柳以祝福远行者枝繁叶茂,欣欣向荣。
“杨柳依依,昔我往矣”,清明时节,不禁忆起往昔,插一枝柳条以祭祀先人,折一枝柳条赠送亲朋,拧一只柳笛吹响清明的景和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