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政河北
  • 古莲花池
  • 白石山风景区
当前位置: 保定文苑

刘善民|摔泥

来源: 保定晚报  作者:刘善民
2021-10-12 16:28:28
分享:

  到饶邑古城,看到展窗内那些泥塑,那些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泥碾子、泥磨、泥牛、泥马,那戴着毡帽肩负褡裢的老者,那侧身挥鞭抽打陀螺的孩童,那箍着头巾挎篮剜菜的村姑……就想起小时候玩摔泥的事。

  玩泥先釆泥。把泥块从河边或村边的土坑里挖出来,蘸一点水,反复摔打揉捏,将生泥变成熟泥,泥料就算备好了。

  最原始的玩法叫“破不破”。童伴们围在一起,把揉软的泥巴捏成碗状,摔在硬地或砖石上,比比谁摔得响、摔得破。摔前互问一声:“破不破?”另一个说:“不破。”只听“啪”的一声,泥碗摔破了,上面露出一个洞,泥点子四溅,喊“不破”的人要用自己的泥给摔破者补上泥洞。最后,谁的泥多谁就是赢家。常常一摔就是半天,弄得浑身上下都是泥。

  有时,我们在大人的指导下学捏泥人和小动物,孩子玩,大人也玩。尽管捏出的东西谈不上精美,甚至不伦不类,大人孩子却乐在其中。

  做泥哨子算是一种高级的游戏了。随便捏一个造型或者小动物,将事前用苇管制成的笛包进泥里,露出两头,一头用来吹,一头出气,晒干以后涂上花花绿绿的颜色,就是一个小小的口哨,放在嘴边呜呜一吹,有一种成就感。

  烧制泥模的工序相对复杂,也有一定的艺术性,不好做,一般都是买。我村下游村庄有个叫“瞎二八”的老头,叫瞎却不瞎,应该是个装傻的聪明人,专门卖泥模、泥哨、泥娃娃和女孩头上的红头绳。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在村街上转悠,头上搭着一块白毛巾,夏天图凉快,把毛巾蘸上水,边走边吆喝,虽然嗓门不高,慢言慢语,却一套一套的,像唱歌。他在街上一吆喝,孩子们就站不住脚了,央求大人买。

  我买了他不少模子,用一个木盒子盛着,满满当当。扁圆型的泥模,像油炸糕那么大,一面平,一面凹。他刻的图案清晰美观,很有立体感,有手持刀枪剑戟的“三国”“水浒”人物,有花鸟鱼虫、飞禽走兽,还有的像扑克牌里的老K。

  有一次,我们问他:“你的模子和泥头人是从哪里来的?”他说:“进来的。”我们追问:“从哪儿进的?”他搪塞说:“能工巧匠那里。”一个小伙伴问我:“能工巧匠是哪村的?”我说:“不知道。我知道泥模子上的天兵天将在天上住。”

  年龄稍大,我们开始玩揉泥球,打弹弓子。这种玩法具有明显的进攻性,容易伤人,家长和老师总是设法限制。为躲避他们的视线,我们把揉好的泥球藏在河边的灌木丛里。那里有一片沙土窝,把泥球摊开,在上面撒一层薄薄的沙土,既隐蔽,泥球又干得快。大家相约保守秘密,暗中操作,成果共享。

  那个年代没有玩具,尤其是农村,都是就地取材,在大自然中寻求乐趣。这手到擒来的大泥巴,看似肮脏,却是“绿色玩具”,任凭摔打把玩,没有化学污染,玩起来健康而舒畅。

  近几年,饶阳县退休干部邹永杰走遍滹沱河畔的村庄,拜访老艺人,查找资料,对泥模进行潜心研究,亲手摔泥、烧制、着色,做出的泥塑巧夺天工,成为著名的泥塑传承人,并参加了衡水市的民俗大会,赢得一片喝彩。

  饶邑古城也集中制作了一批具有本地风情的泥塑,将其放在民俗园的明显位置,供游人观瞻。

关键词:文苑,摔泥责任编辑:马书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