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政河北
  • 古莲花池
  • 白石山风景区
当前位置: 长城原创

【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顾家台里“笑开颜”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刘鑫鹏 王晓满
2020-01-24 09:51:00
分享:

  视频制作:见习记者王晓满

  长城网保定讯(见习记者刘鑫鹏)1月20日,正值隆冬时节,阜平县顾家台村,天朗气清,山间的积雪还未消,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光,让整个村庄更显透亮。

  顾家台村前的公路上,已经开始挂起大红灯笼。“全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号角从阜平吹响”十分醒目。 刘鑫鹏 摄

  在村口道路两侧,大红灯笼、中国结分别高高挂,“全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号角从阜平吹响”“顾家台欢迎您”的牌子异常醒目。

  再一进村,走在整洁的柏油路上,只见路两侧的院墙上粉刷着各式各样的标语:具有年俗气息的新春标语,充满决心的脱贫誓词,信心满满的小康愿景……这是一个曾经贫困的小山村如今展现出的不一样的“精气神儿”。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迎风踏雪,来到这个太行山里的偏僻村庄访贫问苦。

  那一年,顾家台的许多村民还住在低矮的石头砌成的房子中,夏天光不足,冬天不保暖。

  那一年,村里还是又窄又破的泥土路,村民肩挑担子都得斜着走,雨雪天气更是泥泞难行。

  那一年,村里没有文化设施,猪圈鸡窝倒是遍处都是……

  看到现在的幸福生活,顾成虎不停地说:“感谢总书记,感谢党和政府!” 刘鑫鹏 摄

  回想之前的日子,再看看现在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走访慰问过的村民顾成虎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当时,总书记告诉我们,日子会好起来的。”回忆起7年多前的情景,年近7旬的顾成虎仍激动不已,“总书记的嘱托给了我们希望,也给了我们脱贫的信心。”

  顾成虎告诉记者,以前家里的收入主要是种地和打工,全是靠天吃饭,一年也剩不了千八百块钱。前几年,他在村里打零工,一年就能挣个3万块钱。这两年,因为受伤,腿脚不利索了,顾成虎仍然不等不靠,通过村里安排,当上了护林员。

  “日子真不差。”顾成虎笑着说道,临近春节,家里准备了白面、稻米和肉,花生、瓜、果、糖这些“小东西”更是不缺。

  “白面现在都成‘粗粮’了,这在以前可不敢想。”顾成虎说,这几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修到家门口,房子全部变了样,“真是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我们现在生活幸福着呢。就拿我这房子来说吧,我只花了1万5千块钱,就住进了这宽敞暖和的新房。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好好干,生活也一定会更好!”

  顾成虎的话代表了顾家台村民的心声。

  在顾家台村民顾新平家,暖和的屋子里照满阳光,长寿花活力绽放。 刘鑫鹏 摄

  在村民顾新平家,一掀开门帘,热气扑面而来。屋子里的长寿花活力绽放,在肃萧的冬日里带来无限希望。85岁的老人罗右华身子硬朗,平日里就是在家带带孩子,侍弄侍弄花草,“我在这个村子生活一辈子,能过上现在的日子,知足、幸福!”

  顾新平和爱人如今都在家门口工作,两个人的工资一个月下来将近6000块钱。不止如此,通过政府补贴,他们改造提升了自家的另一处宅院,并流转给县里的旅游公司做农家乐,每年还有1万多元的收益。

  “虽然守着家门口,但我们挣钱的选择并不少,要比在外打工强。”顾新平告诉记者,如今,村里有人选择包蘑菇大棚,有人在家门口的企业上班,有人到附近果园工作,“只要好好干,就能挣到钱。”

  “以前,我们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收入。在2013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才980元。”顾家台村党支部书记陈国告诉记者,近年来,借助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村内道路全部硬化,甚至通到了田家地头;按照本地历史传统民居特色,对全村民居进行总体规划,根据户主意愿逐户设计,改造房屋79户,并已全部入住。在致富产业方面,顾家台村采取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完成优质高产林果种植,将在2020年进入盛果期,全村150户村民将全部参与分红;集中建设食用菌种植小区120亩,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由阜平县嘉鑫公司和农户合作经营;打造美丽顾家台,促进农家乐产业提档升级;引进箱包加工厂,吸收镇内妇女就业60余人……

  “2019年,我们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6109元。”陈国告诉记者,早在2017年底,顾家台提前实现整体脱贫。

  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和崭新的民居,共同展现如今顾家台村民的幸福生活。 刘鑫鹏 摄

  脱贫不是终点,奔小康才是目标。

  马秀英是记者2018年3月曾经采访过的对象。再次走访顾家台,记者在村委会又见到了她。

  2018年3月,马秀英当时正忙着办理贷款、签合同等承包蘑菇大棚的各种手续。2020年1月20日,她忙的是参与组织村里过节的娱乐活动。

  “这一年,变化很多,我正在考驾照,家里也买了面包车。”马秀英告诉记者,从曾经的全家年收入不足2万元,到如今,她一个人就能实现年收入5万多元。小康生活似乎触手可及。

  2019年,在顾家台手工业扶贫车间内,李瑞风的工作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作车间宽敞了、亮堂了,也暖和了。 刘鑫鹏 摄

  村里的另一位女强人杨伟彦则忙着收拾屋子,准备过年。“一直太忙,顾不上收拾屋子,家里太乱,过两天再请你们进屋坐。”“要面子”的杨伟彦非要拉着记者到村委会唠嗑。

  2012年左右,杨伟彦和爱人听说养貂挣钱,便借钱开始创业,最终却因为不懂技术,两年下来,一下赔了10多万块钱。

  “可愁坏了,那两年天天想怎样挣钱,怎样才能把欠的债还上。”杨伟彦回忆,直到2014年,听说可以贷款包蘑菇大棚,还有公司兜底收购,两口子毫不犹豫,贷款就开始干,“了解政策后,我们两口子明白一个道理,包蘑菇大棚这个事儿只要肯付出辛苦,至少赔不了钱。”

  几年下来,杨伟彦夫妻俩共贷款19.5万元,经过不断摸索经验,慢慢扩大规模,成为包蘑菇大棚的大户。2019年,早已还清欠款的杨伟彦一家年收入超10万元。

  “2019年,我们买了面包车方便接送工人。2020年,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还想再多包一个大棚,多挣点钱。”杨伟彦笑道。

  顾家台村家家户户门前通了路,宽敞整洁。 刘鑫鹏 摄

  要实现顾家台的小康梦,激发村民内生动力还不够,还要找对致富路。

  顾家台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经过审慎研究,定下“走出去”和“留下来”的双向并进策略,力求做到精准帮扶、因人施策,实现可持续发展。

  “走出去”指的是让自己走出去。经过三四年的美丽乡村建设,村里的壮劳力都成了技术工、熟练工,干活快,挣得多。然而随着建设高峰的过去,未来一段时期,他们将可能面临开工少甚至没活干的窘境。为此,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同时也是驻村工作队队长的梁玉国充分发挥单位在国内建筑市场的资源优势,协调村民继续到其他项目上去靠手艺挣钱。

  村民顾文成和工友们一整天都在加紧搭建摆放大红灯笼的灯杆。 刘鑫鹏 摄

  “留下来”,指的是把客人留下来。顾家台将深挖脱贫文化,在“党建”上做文章,并于2018年成功挂牌“河北省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基地”,2019年成为阜平县“脱贫攻坚实践课堂”。另一方面,驻村工作队组织村民一道深入挖掘顾家台的红色印记和历史文化,考证晋察冀边区政府在村驻扎活动情况,发掘招提寺和三箭山历史典故。

  在此基础上,驻村工作队配合阜平县组建“顾家台 骆驼湾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将乡村旅游纳入规范化、市场化轨道。2019年,该公司与寒舍集团、阜裕公司深度合作,发动30户村民将新建的美丽乡村住房集中流转给阜裕公司,改造为精品民宿、青年旅社、茶艺工坊、大食堂等旅游设施,共同打造“小而精”新型旅游业态。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顾家台不光有山有水有乡愁,还有高品质的服务,不光要客人留下来,还要留得久、经常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梁玉国说,“虽然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重,但我们满怀信心。”

  阳光洒在“圆梦路”上,照亮村民的“小康路”。 刘鑫鹏 摄

  临近采访结束,夕阳已经西下,华灯初上,炊烟升起,从一大早便开始忙着搭建挂彩灯架子的顾文成仍在忙碌。

  他高兴地告诉记者,村里以前最多也就搭60个架子,今年要搭100多个,上面将挂满彩旗、彩灯,“到时候,村里会跑社火、扭秧歌、跑旱船,庆祝又一个丰收年,别提多热闹了……”

关键词:保定,顾家台,脱贫,奔小康责任编辑:刘鑫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