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政河北
  • 古莲花池
  • 白石山风景区
当前位置: 保定故事

吴良镛先生的保定情缘

来源: 人民保定微信号  作者:马誉峰
2019-08-30 21:39:09
分享:

  2019年7月20日,作者到清华大学褐石园拜访吴良镛先生。

  (左起:毛其智、吴良镛、马誉峰、吴唯佳)

  吴良镛先生是我尊敬和崇拜的学者和大师。作为清华学者,他心系国家、以识授学、以德化人,培育栋梁无数;作为建筑和规划大师,他激情开拓、勇于创新,创建人居环境科学,为万家谋居室精品纷呈。他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是我国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1999年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在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一致通过,被公认为是指导21世纪建筑发展的纲领性文献。他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奖”等多个荣誉称号。

  就是这样一位大师级、国宝级人物,60多年来却始终对保定建设情有独钟、关爱有加。他多次到保定调研考察、亲自操刀做保定城市规划、给千名县级干部做报告;他主持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北京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等,多次谈到保定在京津冀地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多次呼吁中央和河北关注保定、支持保定。

  2016年1月4日,我国发现的国际永久小行星(编号9221)被命名为“吴良镛星”,当时我在保定市长任上给吴先生发去了贺信,没想到吴先生当天就回信,并表示“保定与北京、天津发展大有文章可做,如有需要我及所属团队定当努力以赴”(点击这里可阅读信件全文)。这年吴先生已经94岁高龄,对保定发展还是“一往情深”、充满激情,这使保定的同志们非常感动。

  2019年7月的一个周末,我们专程来到北京吴先生家里,就保定古城保护立法等问题向老人家请教。

  一

  那天是个少有的好天气,虽是正值暑期但因刚刚下过一场小雨而稍感清凉。我们按照约定时间提前来到清华大学褐石园吴先生的住所,与吴先生的两位助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原副院长毛其智、清华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吴唯佳等一起等候与老人家见面。

  客厅内,遒劲的书法、清雅的水墨、传神的雕塑、鲜绿的花木,一组组摆放整齐、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照片,一张铺着洁白展布的长条桌,景致错落中,体现出吴先生对人居环境的深刻理解。“水墨开奇境,丝桐发妙香”,由吴先生亲笔书写的一副对联张贴在中厅一侧立柱上,彰显着吴先生执着事业、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

  满头银发,满面红光,态度谦逊,笑意盈盈,已经望百之年的吴先生听说保定的朋友来看他,非常高兴。落座之后,吴先生就谈起了他1958年带领学生到保定做城市规划的事情,以及他在徐水、曲阳、顺平考察调研的一些往事。在和吴先生的交谈中,他多次提到当年陪同他调研的保定市建设局李松欣、雍嘉昕等同志。吴先生非常关心保定对接雄安规划工作,并详细听取了近期有关情况。他的助理吴唯佳教授介绍了为保定编制古城保护规划的进展情况。

  当我谈到保定市人大常委会要为古城保护进行立法时,吴先生动情地说:“保定文化名城桂冠当之无愧、来之不易,加强名城规划和立法十分必要,越快越好!”可谁又曾知道,1986年河北省组织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就是吴先生在评审会上站起来说了这句掷地有声的话:“保定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当之无愧!”得到了与会评审专家郑孝燮、侯仁之、罗哲文等专家的大力支持,使保定一举获评通过。

  二

  岁月无情匆匆逝,真情点点记心间。60多年来吴良镛先生曾多次来保定做规划、搞调研、参加规划评审会等,据记载大致有6次。沿着历史的脉络,搜索吴先生的足迹,感受他与保定的故事,温暖和激情就像一股股热浪不断荡漾于心。

  吴先生第一次到保定是1958年。那年国家建工部召开了全国城市规划会议,号召在全国推行“快速规划”,吴先生把人生中的第一次尝试做城乡一体化规划放在了保定,当年他36岁。吴先生在保定一干就是一年多。他走遍了保定城区的大街小巷,查看了城内一座座历史古建筑,拍片、绘图、座谈、写报告;他主持编制了《保定市城乡规划草案》和《保定市城市规划总图》,明确了保定未来几十年的城乡发展框架思路。

  早在1958年的规划中,吴先生就提出了保定火车站建设双站房的构想,当时曾被人笑为“白日做梦”,而今这个梦想已经成为现实。如今的老保定火车站,正是按照老人家当年的构想建成了横跨京广铁路的东西两个站房。(照片)当吴先生听到这个情况时,他微笑点头,连声说好。吴先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良镛求索》中专辟一节《保定规划》,他这样坦言:“如果要对保定的工作进行自我评定,在我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除北京外,参与了不少地方的规划,一些建议可能得到了一定的采纳,但一个中等城市的规划得以完整付诸实践的,唯有保定,这一经验值得好好总结。”

  保定火车站双站房俯瞰(2019年8月29日摄)

  吴先生第二次来保定是1984年,河北省组织召开保定总体规划评审会,吴先生作为专家组成员来保参会。在此期间,他重点考察了保定西郊工业区、规划中的人民广场、四里营苗圃(现为竞秀公园)、环城公园(现为滨河公园)。吴先生当时笑称:“建设环城公园,是为古城保定戴上一条金项链!”也是在吴先生前期工作和认真评审下,保定总规得以顺利通过。

  相隔10年后的1994年,由京津保三市城市科学研究会联名发起,京、津、保、唐、张、沧、秦、廊、承九市参加,在保定举办了第五次京津冀北地区发展战略研讨会。这次会议吴先生虽然因故没能参加,但他在北京和天津的研讨会上都强调了京津冀北地区经济、社会、自然生态、城市乡村的统一性和同步发展,还特别指出规划建设津保铁路对这一区域整体发展的重要作用。2015年12月,津保铁路通车运营,吴先生的这个构想也已成为现实,如今津保铁路已经成为保定“入海”及向东三省延伸的主要通道。

  1999年11月,吴先生第三次来到保定。他在与省市领导进行座谈时指出:“这次来保定是带着京津冀北地区城乡规划发展研究课题来的,一是了解河北省和保定市对这一地区发展规划设想;二是将我们的思路和大家沟通,调研的第一站是保定,以后随着需要还会多次来保定调研。”并强调这次课题调研的重点是如何突出京津保三角区域发展。这次来保定,吴先生一行考察了新建的直隶总督署广场、古莲池,游览了白洋淀、汉墓,对这些地方的建设和管理都提出了具体意见。

  2003年4月,吴良镛先生考察保定城市建设,时任市政府副市长陈永久(左一)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

  2003年4月,吴先生为完成《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第四次带队来到保定。他先后考察了莲池、直隶总督署、西大街,并对莲池“十二景的修复”提出了具体建议。他在《二期报告》中指出,“保定是北京通往华北、华中、华东的重要门户,可称为京南腹地。保定的发展战略关键点有三:第一,在战略高度看待保定文化,重视保定及其周边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可以说,文化保定是保定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第二,特大城市周边二百公里的空间范围内都是可能的中心城市功能疏解地区,具有高瞻远瞩性质的战略意义;第三,重视保定的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第二条京石高速公路、京石城际客运专线和天(津)保(定)大(新,山西朔州)铁路的建设。”吴先生在报告中再次强调了保定的文化和交通对京津冀区域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吴良镛先生所著《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

  吴先生第五次来保定是2006年3月。吴先生当时已经被聘为保定市人民政府顾问(现为保定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顾问)。在保定的两天内,他马不停蹄到市区有关项目现场和曲阳、顺平两县实地调研,与保定市党政领导同志进行座谈。他结合保定实际,提出六条建议,引起了市领导和广大干部的关注:一是发展便捷的区域交通体系。“要增加同发改委等部委的沟通,早沟通早受益,越晚沟通城市发展就越被动。”二是弘扬“文化保定”理念。强调“文化保定是保定发展内在的精神力量。文化资源不是放在那里,人们就会来的,要加强对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开拓”“要在战略的高度看保定文化,乃至燕赵文化精神的弘扬。”三是积极发展县域经济。他指出,“重视县域经济,重视中等城市和乡镇经济的发展,对于保定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四是重视生态保护。他高瞻远瞩地预见:“对于保定来说, 若干年后可能也会处于北京的逆城市化进程中, 为首都的功能转移提供适宜空间。为此, 保定的生态环境就相当重要, 要保护好生态环境, 从太行山东麓层层种植, 储存水源, 使整个地区草木丰盛, 山川秀美。”五是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他重点就文化保护与房地产的关系强调,“要牵着房地产的鼻子走, 房地产必须要在政府政策规范的控制下行事。”并以北京旧城改造为例提醒我们,“北京旧城不是文革以前破坏的, 倒是改革开放后由于定位不明确, 很多商业大楼建在旧城里, 造成了破坏。这一反面教训提请重视。”六是“保定要自强”。他激励保定干部,“保定的发展不能等北京、天津或者河北省的恩赐, 等也等不来, 只有从自身做起。很多工作研究深入了, 就能做到双赢, 所以说保定要自强, 要自主创新。”

  2017年10月30日,95岁高龄的吴先生第六次来到保定。这次吴先生是应市委、市政府之邀,携多位清华学者来保定调研的。他考察了新建保定火车站,乘车浏览了市容市貌,并与市党政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在座谈中他深情回顾了几十年来与保定的不解之缘,并就京津冀协同发展、保定区位交通、白洋淀生态保护等问题给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

  2017年10月30日,吴良镛先生携清华大学多位学者来保调研。市委书记聂瑞平、市长郭建英、副市长张志奎参加活动。图为李松欣同志向吴良镛先生赠送《吴良镛老师情有独钟论保定》。

  人地两相亲,在交谈中吴先生对保定的关怀和支持之情溢于言表。他说,每次到保定就像串亲戚一样感觉很亲切,每次谈到保定规划建设都毫无保留地把建议和思想说出来,供市委、市政府参考,是真心想让保定越建越好。这里也包括毛其智、吴唯佳等吴先生的几位助理及其所属团队,对保定发展的关心和厚爱。现在市政府正在委托清华大学吴唯佳教授团队编制《保定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他们和吴先生一起为保定规划建设、文化名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工作付出了心血和努力。

  三

  我来保定工作已近10年,接触来保定调研考察的专家学者也有很多,但能像吴先生这样几十年始终如一关注保定规划、支持保定建设的大师并不是很多。

  在近一个小时的拜访中,吴先生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豁达与乐观、渊博与深厚、坚定与激情,而且这份激情虽已近百岁之年仍有增无减。这使我对吴先生更加敬仰、更加钦佩,他不仅是我们对待个人、对待家庭的楷模和典范,更是我们对待工作、对待事业的一座灯塔。

  2006年3月,吴良镛、左川、毛其智、吴唯佳、黄鹤、赵克等参观古莲花池,在直隶图书馆前合影。

  他始终拥有崇高的理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家居。”这不仅是吴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做人做事的真实写照。“从事建筑行业,立志修整城乡”的理想,源自他早年经历了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人居之梦,始于他读到杜甫《茅屋被秋风所破歌》的启迪。由此,也坚定了他一生始终坚守的研究方向和准绳:“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才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人民安居,毕生所系,吴先生因此被《亚洲建筑师》评价为“人民建造师”。

  他始终拥有坚定的信念。吴先生出生于1922年,他把自己的一生总结为“三个30年”:1922—1950年是他学习知识、树立信念的30年;1951—1983年是他留学归来建设新中国的30年;从改革开放至今是他卸任行政职务、成立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向科学进军的30年。吴先生把他的第三个30年看作是一生的“黄金时代”,因为对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与探索,是他一生的梦想和坚持,对此深入研究和实践是在这30年;若干重要科研项目的推进和完成也是在这30年;他也因这一阶段的突出贡献,2011年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始终拥有高尚的品德。吴先生是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学生。当年他的恩师林徽因曾这样评价吴先生:“少有的刻苦、渊博,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多年与困境抗争中表现出的少有的坚强”。吴先生提倡器宇宽宏,用人以德。“君子爱人以德”,是他处理人事的一条重要原则。正是因为吴先生这些良好的品德和风格,他才被梁思成和林徽因看重,协助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推荐到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师从著名建筑大师沙里宁学习;后来又被时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师昌绪多次力邀委以重任。美国建筑师协会称他为“新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先行者和杰出的建筑教育家”,吴先生当之无愧!

  他始终拥有创新的精神。“一息尚存,求索不止”,这是吴先生对自己人生的总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拙匠迈年豪情未已”,这是吴先生对未来充满期待、充满激情的真诚自勉。从1951年他创办我国第一个园林专业,到1959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从1984年卸任后创办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到1995年创办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吴先生愈老愈进、锐气不减,始终在“探索新路”。他创立人居环境科学,建立了一套以人居环境建设为核心的空间规划设计方法和实践模式。他成功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开展区域城乡、建筑、园林等多尺度、多类型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主持规划设计了国家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受到国内外建筑界的普遍认可。正是因为他这种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以及由此获得的一系列重大建筑规划成果,2018年12月,在庆祝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他“改革先锋”称号。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早在2006年吴先生来保定考察时就提出,“要保护好白洋淀,使之成为未来首都地区某些功能的潜在转移地区,这是一个值得供决策者高瞻远瞩的战略性问题。”10年之后,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下,雄安新区横空出世,吴先生的断言成真。作为一个建筑学人,吴先生始终关心保定发展、关心首都发展、关心京津冀发展的远见卓识和历史思考成为现实。现在的保定正在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建设雄安新区两大机遇,奋起直追,破浪前行。一个文化的保定、一个创新的保定、一个生态的保定、一个崛起的保定,正在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我想也只有这样,保定才能对得起吴先生一生的关怀!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衷心祝福吴先生身体安康,衷心感谢他对保定多年的关怀,衷心祝愿他为社会主义新时代再立新功!

  2019年8月

  (本文写作得到了李松欣、苏少华同志的帮助)

关键词:保定,情缘,吴良镛责任编辑:周绍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