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碑店新发地夜景。 邸志永 摄
长城网保定讯(通讯员张洁 邸志永 记者李艮春)“早先家里穷,上不起学,就跟着父亲种地……”9月2日,记者见到了49岁的高碑店新发地“豆角大王”孙永彬,说起事业的起点,孙永彬依然记忆犹新。
1983年,14岁的石家庄藁城人孙永彬对两件事印象最为深刻:一是电视剧《大侠霍元甲》全国热播,孩子们都在唱“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二是家里刚承包的10亩地种了青椒,当地两分钱一斤没人买,父亲孙俊昌试着搭火车去北京卖,200多斤青椒换回来200多元钱。
从北京二环内到高碑店,随着城市发展不断搬家
1986年,孙永彬辞掉棉麻公司的“铁饭碗”,跟着父亲扎根北京虹桥市场,正式开始卖菜生涯。
“1988年我一个月能挣5000元钱,北京金鱼池的一套四合院才几万元……我特别想买,可我父亲思想保守,不想让我在外面安家,就没买成。”孙永彬称,乘着改革的春风,他家早早便富裕起来。
从1980年在北京二环内开始卖菜,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孙永彬的卖菜摊位经历了从二环内到二环外,从二环外到三环外,从三环外到四环外的搬家过程。2007年,孙永彬跟父亲又搬到了北京新发地市场,第二年赶上北京奥运会,由于四环内不让大车进入,新发地迅速崛起,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最大的果蔬市场。孙永彬告诉记者,2010年的时候,他一年的豆角销量达到4000多吨,成了同行口中的“豆角大王”。
2015年10月份,孙永彬又一次搬家,从北京来到了几十公里之外的高碑店。
从拥堵6个小时到从不堵车,“豆角大王”眼中的新发之地
初到高碑店新发地,孙永彬惊讶于这里交通的通畅:“在北京新发地堵车很正常,4公里的路堵上6个小时是常有的事儿。这里一期工程投资50多亿元,硬件条件非常好,从来没堵过车。”决定扎根高碑店的孙永彬第一时间吸取在北京的教训,在当地花43万买了115平方米的房子。
秋冬季是蔬菜的销售旺季,但2015年来高碑店新发地的第一个月,孙永彬就赔了30多万元。“新市场人少,销售量下降也在意料之中。”为了聚集人气,孙永彬让拉菜司机直接到高碑店,但按照到北京的价格结算车费,一辆车多给500元左右。随着市场人气渐旺,孙永彬的销售额迅猛上涨。
三年过去了,孙永彬如今的年销售量已经超万吨,比在北京时翻了一番还多。为了扩大抗风险能力,孙永彬在云南建起了占地800亩的蔬菜专供基地。
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河北样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孙永彬的经历,只是高碑店新发地商户的一个缩影。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首个农批落地项目,高碑店新发地在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方面成绩显著。三年来,高碑店新发地与北京多家专业市场达成合作意向,成功疏解在京商户4000多户,间接疏解外来在京人口2万多人。
“就拿进市场的大车来说,平均每天3500多辆次,一年下来就是120多万辆次。如果这么多大车进出北京,得给北京添多少堵。”高碑店新发地媒介总监吴青杨告诉记者,除了疏解之外,高碑店新发地也在发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7年,高碑店新发地实现年交易量近600万吨,交易额突破300亿元。随着高碑店新发地迅速发展,直接带动河北果蔬种植基地50万亩。同时,以市场为中心,建设了集金融服务、餐饮休闲、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特色街区,直接创造就业岗位6200个,间接带动就业岗位1.3万个,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