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农村有一种说法:早种一天收谷,晚种一天收草,也有“早种一日,早收十天”的谚语,所以,收了麦子要马不停蹄抓紧播种玉米,迟了,晚熟的玉米就只能做青储饲料了。
玉米播下以后,只需一场透雨,几个昼夜,便齐刷刷地长出绿苗。这时,将堆积在饲养处、猪圈里的粪肥拉到地里,撒到田垄上,玉米苗就会“咔咔”着快速生长,至膝时,要拔掉过稠的苗,锄去苗间的草,耘起根部的土。很快,玉米一人高了,先是腰部隆起,庄稼人称之“怀娃了”。接着玉米顶端就开出了长长的花穗,风过处,穗上的花絮扑啦啦飘落,被玉米上一缕缕紫红色的胡须接住,完成了授粉,孕育出健壮的籽粒。风儿吹着,日头晒着,那籽粒渐渐变得饱满坚实。等风有了些许寒意,蝉声时断时续时,收玉米的日子就不远了。
很多人都听说过,玉米拔节是有声响的,玉米生长的姿态是肉眼可视的。出于好奇,对此我曾经仔细观察过。
俗话说:四月有雨五月旱,六月连雨吃饱饭。在靠天吃饭的年月,农历四月有雨方可播种、出苗。到了五月,玉米则需要蹲苗,否则难抗风雨,因此在小暑之前,玉米只能在干渴中受煎熬。这时候,玉米苗不得不用尽全力汲取大地深处的琼浆,靠浮在地表的须根无法满足生长的渴求,只能将主根深扎,再深扎。
那些日子玉米几乎没怎么长高,甚至在正午骄阳曝晒时,叶子不得不卷成个老鼠尾巴,然而,它们一刻也没有停止汲取土壤深层的汁液。到了晚上,汁液升腾到梢头,让叶子舒展身姿;白天,汁液回归茎秆,供给主根继续掘进。
小暑时节,普降甘霖,大地一片湿润,玉米的叶子湿了,秆子湿了,深扎在地下的主根、须根也湿透了。此时,玉米不再只是谋求生存,而是奋力拔节,生长!吱,吱吱,吱吱吱吱,借助迷蒙的月光可以看见,每“吱”一声,玉米秆就伸长一节,这是声情并茂的成长,是来自内力的抽节拔高,而不是靠外力的“拔苗助长”。试想,玉米在历经几十天的干渴煎熬之后,好不容易迎来了拔节季候,怎敢懈怠!奋发、迸发、竞发,大片大片的玉米爆发了久经砥砺而蕴蓄的青春活力。
吱吱吱吱,千株万株大合唱,听起来柔韧而劲锐,朴实而丰满,像是有人在诵读“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又像是有人在唱和“岁稔年丰,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