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政河北
  • 古莲花池
  • 白石山风景区
当前位置: 保定文苑

海霞|瞧夏

来源: 保定晚报  作者:海霞
2022-07-29 11:26:20
分享:

  旧日的时光像一条小河,流过细碎的日子,丰润着记忆。现在想起来也很温馨美好,比如“瞧夏”。

  那时,我们老家一带有个很有意思的习俗,每年麦收一过,夏天也就热辣辣地登场了。这时,亲戚之间小辈们要带着礼品上门去看望长辈,长辈们也会热情招待一番,这被称之为“瞧夏”。

  “割罢麦打罢场,提着礼品瞧夏忙。”忙过麦收,播种上大秋作物,人们相对清闲下来,这时的乡村大道或小路上三三两两提着大包小袋的行人,不用猜就知道这是不知到哪个村子去瞧夏的人。

  那时我们上学有麦收假。当母亲把晒干的麦子储存在两个大缸里,也就储存了生活的底气,随后便开始打点瞧夏的物品。

  母亲拿来小小的一杆秤,称出三斤白面,装在亲手缝制的白布面袋里。这种小面袋村里人家家都有,大概只能装二三斤面粉,是过年、瞧夏走亲戚的专用口袋。每次去看舅奶奶时,母亲总是称出三斤白面,装进口袋后拢上袋口向下按按,再舀上半勺白面,再往小面袋装一些。然后用麻绳绑紧袋口,再配上一捆一斤的4捆挂面。另外,大表婶子家、二表叔家也都备上一份礼品。然后我和妹妹还有三叔家的玲姐就去舅奶奶家瞧夏。

  舅奶奶家住碾子台,离我们村大概有5华里。那里四面环山,羊肠小道,需爬山过河。

  这一切阻挡不了我们快乐的心情,单说这一路上就有无穷的乐趣。走在夏日的山乡,就如同趟进了绿色的波浪里,看山看水看草木,追着寻找叫声好听的小鸟都藏在哪棵树上,然后捡起石子投向树上浓密的枝叶间,就有长尾巴或绿头的鸟飞出,当然看到最多的还是灰色的麻雀。有时会在不留意间蹿出一只灰色的野兔,倏尔又隐没在绿色的草丛里。

  到了舅奶奶家,舅奶奶颠着小脚迈出西屋门槛迎接我们。记忆中的舅奶奶个子不高,圆脸,稀疏灰白的头发在后脑勺盘了一个纂儿。她接过我们背着的东西,放下,便招呼居住在北屋的大表婶和表姐给我们做小饭。

  那时,家里来了亲戚还有个习俗,就是要先做小饭让来客吃。小饭简单,大多就是煮一碗挂面,简单地先吃一点东西。我想这个习俗的用意大概是客人远路走来,先垫补一下肚子,以慰路途劳顿吧。

  这功夫,舅奶奶已把我们背来的白面拿到里屋,从门后拿出一杆秤,把白面放进秤盘里。过了秤,她的脸上浮现出满意的神情,对站在一旁的我称赞说:“你妈最实在,每次都装三斤多。”

  舅奶奶家的房子盖在一面斜坡上,村里除了山还是山,没有耕地,一些坡角次地只能种谷子和红薯,所以白面对于他们来说比黄金更为金贵。

  虽然我们只是几个小孩子,舅奶奶一家招待的饭食也很正式,很讲究。八碟八碗,是当时待客的习俗之一。八碟是小菜,八碗是大菜。那时我们那里还没有专门盛菜的盘子,究竟都做些什么菜也记不清了。一日三餐,好吃好喝,我们就这样享受着去亲戚家做贵客的待遇,乐不思蜀。小孩子家只顾自己开心,全然不会体谅亲戚的难处,只觉得瞧夏走亲戚是件很惬意的事情。

  一待就是好几天,舅奶奶家的邻居几次问大表婶子:“你家的客人还没走?”大表婶子有点无可奈何地回答:“ 嗨,这几个孩子,没走呢。”

  自家来了瞧夏的亲戚,我们小孩子也很兴奋。大舅家的二表兄、三表兄来瞧夏,一住也是好几天。晚上,月光洒在打麦场上,洒在我们坐着的麦秸垛上,二表兄给我们讲《三侠五义》里的展昭,讲《狸猫换太子》,三表兄给我们讲《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的电影故事。表兄们讲得有声有色,我们听得如痴如醉,只觉得来瞧夏的表兄让我们的夏天变得如此美好,就连田地里的庄稼也在月光下侧耳倾听,弄出窸窸窣窣的声响。

  若遇一场连阴雨,表兄们滞留的时间会更长,我们听的故事比夏天还悠长。

  那时的乡村,家家都有瞧夏的亲戚,在亲戚们的你来我往间丰富了夏天的细节和内容。不仅整个夏日因此生动有趣,而且还巩固了亲戚关系,加深了彼此的情意。

  日月经年,时代变迁。

  现在,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在享受高科技便捷生活的同时也加快了生活节奏,改变了生活方式。乡村里的人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或是外出打工,或是在当地的企业上班,没有了农耕时代的农忙或农闲时节。不少人家大门一把铁锁护院,只有过年才回家。乡村的一些生活习惯也在慢慢地,比如瞧夏,我们老家不知什么时候起已经没有了这个风俗。

关键词:文苑,瞧夏责任编辑:马书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