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农采摘成熟的西红柿。 刘云峰 摄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慧英 通讯员 刘柯旋
“陈老师你看,个别叶片有点黄尖,怎么处理?”2月9日,保定市徐水区高林村镇一处高效日光温室大棚里,40岁的棚主李国彬举着手机,对准几棵西红柿秧,身在北京的蔬菜专家陈书芳通过视频连线进行答疑,给出解决办法。
“从正月初五到4月初,是西红柿的采摘期,也是管理上要劲儿的时候,每周都和指导老师视频交流一两次。”虽然新品种“徐粉一号”已经试种三年,李国彬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他依旧谨慎,“保证没有任何问题再大面积推广。”面对十里八村预定苗子的百姓,他与北京专家的想法不谋而合。
小小西红柿,凝结着一段30年的特殊情缘。李国彬的家乡高林村镇是传统“西红柿之乡”,他十几岁时就跟随父亲种西红柿。20世纪90年代起,北京市农科院蔬菜研究员张环经常来往于北京、徐水之间,“当时,张环专家就吃住在我们村,每天带着助理陈书芳和村民一起进棚劳动,她培育的‘佳粉十五’西红柿在全镇推广上万亩,个大皮薄、汁多味重,特别畅销。”李国彬说,村里至今还流传着张环助农增收的好故事。
一棵棵西红柿挂满枝头,果红藤绿,煞是喜人。 张云峰 摄
2016年以后,烧煤增温的旧式大棚、不耐储运的原有品种都面临更新,上辈“菜把式”年龄老化,年轻人嫌脏累不愿干,当地西红柿种植业遇到瓶颈。
“西红柿之乡”的金字招牌不能倒!2019年春,一直在外地做蔬菜配送生意的李国彬回乡租地400亩,注册公司。进京找到张环当年的助理、如今已是专家的陈书芳,“能不能保留‘佳粉十五’的老味道,把缺陷改良掉?”曾在徐水搞过实验,了解当地土壤条件、怀有深厚感情的陈书芳欣然答应。
全身心反复研究、培育,全过程指导试种、管护,视频交流比当年现场奔走更便捷。口感、果形、色泽、耐储运度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抗病性强,易管理,不烧煤,种大棚变得轻松起来。每年两茬,每茬亩产一万斤,正式定名的“徐粉一号”热销北京、石家庄、保定市场。今年是第三年种植,目前网上售价每公斤30元,比普通品种价格高出一倍,高效日光温室大棚、自动卷帘机、滴灌设施一年收回投资还有盈余。李国彬在棚内摆上桌椅、饮水机,和前来观摩的乡亲品茶论“菜”。
刚刚立春,百姓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一些原来在外打工的青年也整地建棚,准备在村里大显身手,好多老菜农也跃跃欲试体验“新科技”。这两天,李国彬一边张罗采摘、接单发货,一边腾出两个大棚,筹备育苗。并和村干部、订苗农户商议,利用自己成熟的蔬菜配送渠道,统一提供技术,回收销售柿果,支部+公司+基地,带动乡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