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连续35年扎根太行,辛勤耕耘,每年有200多天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农民送去通俗易懂的技术;他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推广实用技术36项,科研成果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助力山区增收58.5亿元;他主持建立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他就是被乡亲们誉为“太行山上新愚公”的河北农业大学已故教授李保国。
郭素萍是李保国的妻子,两人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一起留校任教。夫妻俩原本在城里有很好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认为,自己是学农业的,要为农民、农业做点事。上世纪80年代,太行山区三分之二的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50元,脱贫致富成了山区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夫妻俩便把第一站选择在了邢台县的前南峪村。为解决太行山低山区土层薄、土壤瘠薄、干旱缺水、造林成活率低,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大难题,作为课题组年轻成员的李保国和郭素萍常年吃住在农村,没水没电,经常干粮就着咸菜就是一顿饭。
那些年,郭素萍跟着李保国和课题组的同事们一起踏遍项目中心区的所有山头地块,获取了第一手详尽的数据资料。经过多年研究,他们将过去只有酸枣、荆条等小灌木植被的干旱山地,种成了长满苹果、板栗、核桃的高效果园,栽植成活率达到90%以上。1995年,夫妻二人参与完成的“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区聚续生态农业工程技术”,帮助前南峪村获得“全球生态环境建设500佳”提名奖。在李保国和郭素萍携手山区脱贫的30多年里,这对“扶贫伉俪”砥砺同行在广袤的太行山区,共同参与培育了邢台县前南峪村、内邱县岗底村、涞源县花园村、承德县岭沟村、宽城县西岔沟村等一批山区开发的先进典型。
2016年4月10日,年仅58岁的李保国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郭素萍极度悲恸,但她努力平复自己的心情。因为她知道,作为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她还有很多更紧迫的事情要去完成。在丈夫去世的第三天,她强忍悲痛,在烈士陵园召开课题组会议,率领20余人的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技术创新团队,毅然扛起丈夫未竟的事业。
5年多来,郭素萍每年都用90%以上的时间扎根基层,带领团队赴河北、陕西、新疆、江苏等省(区)指导果园建设与管理,不仅巩固了李保国生前的帮扶成果,还新建示范基地10余个,面积2万余亩;累计开展技术培训300余次,培训人员3万余人次。同时,郭素萍还意识到农民增收离不开技术和人才。为此,她做了大量调研,并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实施农林类专业定向招生培养计划》的建议,既有针对性又有可操作性,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2019年,在教育部支持下,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相继获批经济林专业(特设)。
参加工作40多年来,郭素萍主持(参加)完成了国家、省级科研课题39项,先后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河北省山区创业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1项,目前主持着河北省科技项目3项,取得发明(实用新型)专利5项,参与选育并审定新品种8个,参与制定河北省地方标准11项、市级地方标准6项,参编著作9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她先后被授予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标兵、职工道德模范、山区开发先进个人、山区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先进个人、李保国式科教扶贫突出贡献者和保定市最美职工等荣誉称号。2018年,郭素萍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21年7月入选第八届河北省道德模范,获得“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保国活着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幸福指数特别高。因为他这一辈子干了自己想干的事情,人最大的幸福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保国没有做完的事情,我愿意永远做下去!”郭素萍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