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制作:马书广)
长城网记者 李慧英 王日成
4月27日,历时7个月,绍兴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电动客车项目首列车在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正式下线。
“保定造”地铁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位于保定市满城区的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
正在试车线上的绍兴1号线列车。 长城网记者 王日成 摄
从备料车间到铝合金车体车间,再到涂装车间、组装车间等,一列地铁的生产需要12个车间密切配合。“仅仅在焊接环节,就需要上千个步骤。”铝合金车体车间班组长戴华超说。
“一列地铁由2万余个零部件组成。2000余根线缆、7000余个接线点把动力系统、控制系统、辅助系统串起来,从而实现整车的控制功能。”总组车间主任汤勤玉告诉记者。
汤勤玉透露,在外观设计方面,为了保障内装整体拼接缝隙误差不超过1mm,每节车厢要在台位上打磨10天时间,以消除各个环节的累计误差,从而保证精度。
工作人员正在检查车辆线路。 长城网记者 王日成 摄
流线型头车外观、“笑脸”形象前照灯,意味着笑迎八方来客。项目总设计师王旭东说:“依据绍兴的城市特色,追求卓越和不断创新的设计理念,列车具备四个亮点,节能环保、安全可靠、先进智能、美观舒适。同时,我们还研发多种隔音降噪技术,成功打造了低噪音车辆,司机室、客室的噪音指标比普通地铁车降低2分贝以上,大大提高了司乘人员乘车的舒适性。车辆空调机组安装空气净化装置,能够有效杀菌消毒。”
此次“保定造”地铁能够顺利交付,不仅凝聚着河北京车900余名干部职工的辛勤汗水,更离不开保定市、满城区政府给予的充分保障。
绍兴1号线列车正在车间进行检查工作。
作为保定市从北京引进的建设体量最大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项目,京车项目不仅是满城区的“一号工程”,也是全省的“旗帜工程”,更是展现保定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标志工程”。
项目推进过程中,满城区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区主要领导一线协调督办,抽调500多名党员干部一线工作,顺利完成全省首例500KV电力线塔跨高速、跨铁路、跨国道迁移,解决5条通信光缆迁改、7条高压线路迁移、120万方大坑回填、236户居民拆迁、11家民营企业和33家商铺征收等重大难题,60天办清所有证照,90天依法征收项目一期用地1200亩,150天完成项目总进度的60%,240天完成项目组装车间建设,415天实现开工达产,第一辆城轨车下线,创造了新时代“满城速度”。
组装车间的绍兴1号线列车。 长城网记者 王日成 摄
“河北京车生产制造的智能列车是应用北京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并搭载信号、通信、无人驾驶等先进设备系统的集成化、智慧车辆,市场辐射雄安新区、京津冀乃至全国市场,达产后收入达100亿元,利税10亿元。十四五期间,轨道交通将迎来新一轮的建设热潮,河北京车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并带动和培育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进而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实实在在的力量。”北京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燕友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工作人员正在检查列车线路情况。 长城网记者 王日成 摄
河北京车党总支副书记、总经理杨利军说:“河北京车对稳定产业链、稳就业、带贫助贫效应十分明显。项目达产后可提供超过3000个工作岗位,并培育发展轨道交通、信号、关键零部件等上下游相关产业,促进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吸引上下游产业链参与保定轨道交通产业园区建设,进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相互支撑、协同发展、融合创新。”
未来,河北京车将持续深化京冀、京保合作,积极落实“投资+创新”发展模式,打造轨交行业“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典范工厂,进而带动轨道交通配套产业和服务行业发展,为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提供硬核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