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政河北
  • 古莲花池
  • 白石山风景区
当前位置: 保定新闻

保定有宝 老调不老

来源: 保定日报  作者:孟丽
2020-11-11 15:58:17
分享: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10月21日,关汉卿大剧院内大幕缓缓开启,由保定艺术剧院老调剧团青年演员担纲主演的保定老调新编历史剧《燕赵风骨关汉卿》精彩上演。两个小时的演出,观众沉醉于老调艺术的传统魅力,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1979年《潘杨讼》在保定演出时也是秋天,为了早点买到票我半夜就在售票窗前排队。如今几十年过去,又看到了咱们老调团的新戏,感觉真是亲切、高兴!”观众席上,75岁的市民李文启激动地说。

  “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一句俗语说出了保定老调在保定人心中的分量。保定老调也称老调梆子,俗称老调,起源于白洋淀一带的民歌俗曲河西调,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期老调行当以生、净为主,而生、净两行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调,所以这个剧种最初称为“老生调”,即后来的“老调”。相较于国粹京剧的细腻柔美,扎根于民间的老调,融汇了保定特有的风土民情和人文特点,唱腔质朴健朗、粗犷豪放、高亢激越,剧目多群戏、袍带戏,尤其擅长表现燕赵大地忠臣良将、慷慨悲歌的风骨传奇。也因此,老调成为冀中一带观众喜爱程度仅次于河北梆子的第二大剧种。除保定地区外,河北大部以及山西、内蒙、北京、天津部分地区也有老调的足迹和影响。2008年,保定老调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保定老调曾于上世纪50和80年代创排出两部经典剧目《潘杨讼》和《忠烈千秋》,并被拍成戏曲电影在全国放映。现在我们排演新剧,是想再创新时代保定老调的优秀剧目,打造保定文化新名片。”保定艺术剧院老调剧团团长刘金萍说。

  据刘金萍介绍,1958年底,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同志先后两次到保定视察,期间在河北礼堂观看了保定高阳县老调剧团演出的《盘夫索夫》,邓小平赞誉“保定有宝,老调不老”,并指示要加强对老调剧种的艺术建设。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1959年5月,高阳县老调剧团调归保定专区老调剧团,当年推出老调《潘杨讼》,成为该剧种的经典剧目,并传唱至今,久演不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定老调代表性传承人、保定老调第一代女演员辛秋花,当年在《潘杨讼》中扮演佘太君。谈起老调的昔日辉煌,辛秋花依旧激动不已:“保定老调因《潘杨讼》和《忠烈千秋》两次红遍全国,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保定有个老调剧团。”据辛秋花讲述,1960年,保定专区老调剧团携精心排练的《潘杨讼》进京汇报演出,刘少奇、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以及郭沫若、梅兰芳、老舍、马连良等文化界知名人士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刘少奇称赞说“戏演的很好,你们可以拍电影”;中国文联专门召开保定老调艺术座谈会,向剧团赠送了“老调不老,枯木逢春”的锦旗;老舍先生在人民日报刊文,盛赞《潘杨讼》“又是一出好戏”,崔澄田饰演的潘洪为“能得一百分的潘洪”。

  《潘杨讼》和《忠烈千秋》的成功,让保定老调成为了具有全国影响的地方剧种,此后一大批艺术精品闪耀中国的戏剧舞台。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老调上演剧目近200个,先后18次进京为中央领导、重大活动演出,在中国戏曲文化发展史上写下辉煌一页。不仅如此,崔澄田、王贯英、辛秋花、周淑琴等一批优秀演员开始为观众熟知。在《潘杨讼》和《忠烈千秋》中成功饰演寇准的王贯英,凭借高亢激昂的唱腔、惟妙惟肖的表演征服了无数观众,自此享誉全国,并一步步成长为全国知名的保定老调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定老调代表性传承人。

  时光流转,走过辉煌的保定老调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和人们审美情趣改变的今天,也面临着经费紧张、行当断档、人才流失等诸多问题。从前辈手中接过传承的重担,刘金萍深感任重道远,但她始终谨记师傅王贯英的教诲,“你们要刻苦练功,要齐心协力把保定老调发展下去。”

  把保定老调发展下去,让老调永远不老,这是老一辈艺术家的殷切希望,也是当下保定市各界为传承老调艺术未曾停歇的实践和追寻。

  戏曲的传承发展,首先就是要出人、出戏。出人,就是要培养人才;出戏,就是要不断推出精品剧目,不断复排、创排。

  不懈的努力中,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剧新戏一出出地呈现于台前:大型新编历史剧《燕赵风骨关汉卿》在唱腔上实现老调与昆曲、京剧的完美融合;大型扶贫题材现代戏《春到龙泉庄》,紧扣时代脉搏,用艺术助力脱贫攻坚,开创老调排演现代戏的新局面。如今,老调剧团拥有演出剧目30余部,每年在城市乡村演出300多场;现有演职员50余人,其中国家一级演员4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8名。2019年,剧团培养新学员20名,为老调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另外剧团积极参加全国戏剧展演、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交流活动,在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中国戏曲植根群众,一代代老调人也深知只有留住观众才能使其持续焕发生机。

  河北小学西南角,跨过写着“戏园”二字的园门进入保定老调传承基地,如同走进一座戏曲艺术博物馆。戏曲知识展厅图文并茂,排练厅各种戏曲服装道具一应俱全。保定老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杜振忠传承室内,一阵稚嫩而又洪亮的老调唱段“在家中奉了严亲命……”,伴随着声声清脆的梆子声传来,河北小学的第二课堂开课了。

  杜振忠说:“老调进校园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让孩子们了解传统艺术,地方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是培养观众的一个途径。”从2003年开始推动戏曲进校园,杜振忠已记不清教过多少学生了。从保定老调剧团团长位置上退休后,传承老调艺术几乎成为他生活的全部。传唱剧目、传播剧种、传带新人,杜振忠将老调送进了学校、社区、乡村、军营乃至网络,将学生带上了央视戏曲频道、保定春晚、关汉卿大剧院的舞台,也将老调艺术的种子撒向了广大群众的心里,涵养着保定老调的艺术生态。

  新时代,文艺事业发展风头正劲,戏曲大观园中百花盛开。保定老调这一传统艺术瑰宝正在迎着盎然的春意奋力前行。

关键词:保定,关汉卿大剧院责任编辑:马书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