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政河北
  • 古莲花池
  • 白石山风景区
当前位置: 保定新闻

守护蓝天碧水,保定描绘属于自己的品质生活

来源: 保定日报  作者:邸志永
2021-05-10 17:38:41
分享:

  5月8日下午,春风吹拂下的古城,白云在蓝天下聚散,忽如华盖当头,忽如奔马游走。在市区乐凯大街与东风路交口处的口袋公园,南侧的一亩泉河清水流淌,碧波荡漾如时光倒影,记录下蓝天白云的痕迹。

  河边的市花月季开得正艳,三五成群的市民在岸边散步遛弯。邻水的栈桥旁,更有年轻的母亲在给孩子讲着试卷,孩子不住点头,偶尔的懊恼声,伴随着妈妈的安慰。稍远处,发电厂高大的冷凝塔早已停止冒烟,静静地等待最终命运降临。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蓝天碧水,这种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在2021年的保定,正在加速融入市民的品质生活。

  持续改善,蓝天白云渐成品质生活“标配”

  在口袋公园散步的市民刘振凯,对于保定的蓝天白云,感触颇深。

  2014年底,刘振凯从阜平老家搬到保定,“搬到保定后没多久,好像有一个月没怎么看到蓝天,就是大雾、大雾、大雾。”

  记者查了一下数据,刘振凯印象里大雾弥漫古城的那个月,应该是2015年1月,空气质量严重污染天数有6天,重度污染天数有12天,而空气质量达标的天数,仅仅有2天。

  彼时,因一场大雾耽误了一次重要的活动后,刘振凯专门养成了一个工作习惯:“只要到县里举行活动,我都提前一天过去,要不然赶上大雾,活动也就不用参加了。”

  从遮天蔽日的“雾霾天”,到频繁出现的“保定蓝”;从推窗“看天”的集体焦虑,到出门赏景的心情愉悦……保定生态之变,肉眼可见。

  数据最有说服力。

  2013年,保定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74天,全年达标率仅20%。

  2016年,保定达标天数为155天,全年达标率为42%,第一次退出了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倒数第一。

  2019年,保定达标天数为194天,全年达标率达到了53%,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首次退出后10名,蓝色首次成为古城天空主色调。

  2020年,品质生活之城建设如火如荼,山水保定和生态文明建设高地,成为保定新的目标。这一年,保定达标天数拔节增长,达到242天,全年达标率达到了66%。

  蓝天白云,这个曾经动辄刷屏古城微信朋友圈的稀罕物,正逐渐成为古城市民品质生活的“标配”。

  体系治理,五项工作助力保定拒绝“倒数”

  “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背后,是保定市委、市政府上下铁腕治霾、守护蓝天白云的决心,更是科学治霾、精准治霾的成果。

  在2014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确定了燃煤是保定市主要污染“元凶”。几年来,在最重要的散煤污染治理方面,保定始终在努力,并在2020年全域实现清洁取暖。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韩海军称,把“压煤”“减煤”“控煤”作为精准治霾的重要突破口,保定市成立了劣质散煤管控指挥部,建立了“双代”、平原、山区三大战区管控责任机制,科学推进清洁取暖替代改造。

  2018年以来,保定市完成气代煤105.5868万户、电代煤7.4408万户,主城区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供热率100%,各县(市、区)平均达到98%以上,基本实现平原村“无煤化”、山区村“清洁化”。

  揪住主要“元凶”的同时,保定市深度治理工业企业。

  大力推进工业企业退城搬迁,完成了恒天纤维、风帆蓄电池和长天药业搬迁任务。淘汰落后产能,关停、解网火电行业28万千瓦/时,砍掉水泥产能80.6万吨。压减煤炭产能30万吨、水泥产能4万吨。“散乱污”企业保持动态清零,三年来1733家“散乱污”企业全部完成整治。

  以涉挥发性有机物(VOCs)企业治理为重点,保定市集中开展夏季臭氧污染治理攻坚行动,2020年6-9月份全市臭氧浓度为202ug/m^3,同比下降12.93%,为全省仅有的两个完成生态环境部《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任务目标的城市之一。

  作为污染物PM10主要来源,保定市多措并举治理扬尘。

  2018年以来完成781处责任主体灭失矿山修复绿化,全市651个施工项目全部安装视频监控和PM10扬尘监测设备并联网。大力推进城市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主城区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3.7%,县城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1.9%。

  在尾气排放方面,保定市全面实施第五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和清洁油品标准,三年累计淘汰老旧及中重型柴油营运车辆3.79万辆,推广新能源汽车2.76万辆;投资5600万元率先实施了“天地人车”项目,建成了13套垂直式固定遥感监测设备,以及1套移动式遥感监测设备。

  在禁烧禁炮方面,实施全域禁放烟花爆竹,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网格化联动体系,进行24小时、全覆盖巡查。投入1500余万元建设了秸秆禁烧视频监控和红外报警系统,安装摄像头1051个,基本实现了平原地区全覆盖,让“不想烧”“不敢烧”成为常态。

  正是在这一系列治理措施下,2020年保定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168个重点城市实现稳定退出“后十”,PM2.5平均浓度50μg/m^3,较2017年下降38.27%,连续三年在生态环境部“2+26”城市空气质量评估考核中评为优秀,空气质量创8年来最好水平。

  20年最好,碧水流淌古城河道再享“润泽”

  住在乐凯大街附近的刘振凯,家门口就是一亩泉河。2020年进行了河道清淤治理,这让眼前的一亩泉河,更显清澈。

  “最早搬来的时候,河水经常变颜色,有时候还经常有臭味。有一次冬天,河水甚至变成奶白色,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刘振凯的印象里,最近三年来,一亩泉河越来越清澈,鱼虾渐多,“有一次,我儿子从河里捞了好几条透明的小鱼,后来知道是对水质要求极高的银鱼。”

  其实,不止一亩泉河越来越清澈。“五一”期间在府河片区采访时,在400多年的天水桥上西望,清清的府河水,绿绿的河岸边,一排静静垂钓的市民,蓝天白云映碧水,是那般和谐自然。

  碧水滋润古城,最直接的原因便是生态补水。

  市水利局建设与管理处处长周振锋称,2020年,保定市科学调度上游水库水、南水北调引江水,积极开展河道生态补水,全年累计补水9.97亿立方米,其中水库向河道生态补水4.05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向河道生态补水5.92亿立方米,补水量创历史新高。持续大量的生态补水,使河道水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2021年,市水利局计划补水6.6亿立方米。截至4月20日,已经补水8275万立方米。”周振锋称,随着近些年补水力度加大,保定市地表水水质逐年持续改善,11个国省考断面2020年优于Ⅲ类比例90%,全面消除了劣Ⅴ类水质。2018至2020年,保定市地下水水源地均达到地下水Ⅲ类;王快水库和西大洋水库水源地水质均达到了地表水Ⅱ类。全部达到省定目标考核要求。

  全市6条河道常态化补水,4条河道相机补水,补水济淀成为常态,全市水环境质量达到近20年来最好水平。

  九场硬仗,144个项目正擦亮“华北明珠”

  春季的白洋淀,芦苇泛绿,清风拂面,水鸟飞翔,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小时候的白洋淀回来了。”安新县湿地办工作人员齐明称,最近几个月的巡护中,他们在白洋淀观测到大鸨、灰鹤、白鹤、天鹅、豆雁、苍鹭等众多候鸟群及越冬鸟类,骨顶鸡更是达到10万只左右,创造了十几年来的观测记录。

  水面的扩大,生态的改善,白洋淀这颗“华北明珠”愈发闪亮背后,筑牢雄安新区上游生态屏障的保定,正以不让一滴污水进淀的决心和政治承诺,全力推进白洋淀流域水环境治理保护。

  千方百计确保断面水质达标,推进重点治理工程建设,加强城镇污水治理,强化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业企业污水治理,完善入河排污口管理,深化河道清理和补水,筑牢饮水安全底线,全力组织实施应急导排……九场硬仗打下来,白洋淀上游的保定,水生态持续好转。

  以白洋淀上游流域治污项目攻坚战为例,三年来保定市累计争取上级专项治理资金15.42亿元,高标准谋划实施了总投资136亿元的144个省定项目,重点打好全流域污染治理、雨污分流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态修复和防洪体系建设等攻坚硬仗。推动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2020年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75万吨/日,比2015年提高了46%,出水水质全部达到Ⅳ类;加快实施城镇雨污分流,提前启动2021年、2022年改造计划,2020年设计完成改造513.6公里,占全省改造任务1/4以上;集中整治黑臭水体,完成一亩泉河、护城河、清水河等9条城市河流整治,1424个纳污坑塘全部完成整治。

  再以持续开展河湖“四乱”清理专项行动为例,2017年以来累计清除各类垃圾1025万立方米,拆除违建违障1232处,封堵各类非法排污口1785个,取缔非法采砂场105处,设立和更新各类警示牌、标志牌11095个,极大改善了保定市河流面貌。三年来累计向河道生态补水达24.3亿立方米,更是让补水济淀成为常态。

  自雄安新区成立以来,保定市水生态治理的决心之强、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在保定历史上前所未有。

  所有这些,正是保定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的原因。

关键词:保定,品质生活责任编辑:马书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