涞水县南峪村毗邻拒马河,近年来,依托野三坡景区资源优势和紧邻张涿高速出口的区位优势,通过“双带四起来”的精准旅游扶贫模式,即“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以合作社方式把贫困群众组织起来、把扶贫产业建起来、把群众利益联结起来、把文化和内生动力弘扬起来,大力发展高端民宿旅游产业,使得昔日贫困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2019年,接待游客9600多人次,营业额369万元。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保定市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根本之策,作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摆在脱贫攻坚优先位置,经过几年努力,贫困地区产业空白点涌现出新产业,原有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形成特色农业、高效林果、绿色能源、旅游休闲、家庭手工业、电子商务六大扶贫产业,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可持续、未来收益可预期等特点,所有贫困户实现2个以上高质量产业收益全覆盖,通过产业年人均收入4061元,扶贫产业成为保定市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助推器”和“发动机”。
针对各贫困县不同特点,保定市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因户施策,推动实施贫困村产业项目、新型经营主体、劳动力产业就业、产业发展指导员“四个全覆盖”,实施“一县一业、一业一策、一村一品”产业行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设施蔬菜、食用菌、光伏、旅游、家庭手工业等12大特色产业扶贫工程,密切联贫带贫机制,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目前,9个贫困县从各类扶贫产业中重点培育特色主导产业19个,每个贫困县都具备1-2个特色鲜明、优势集聚、竞争力强,对贫困户联贫带贫能力强的扶贫主导产业;全市1104个贫困村实现产业全覆盖、收益监测全覆盖,实现县有主导产业、乡有主导品种、村有产业项目、户有产业帮扶格局。
2014年到2019年,全市共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3.16亿元(含整合涉农资金2.36亿元),谋划实施产业项目6561个,累计带动贫困户509690户1199378人,产业扶贫成为“五个一批”中带动脱贫人口最多的一批。
在工作推进中,全市上下深知,坚持规划引领是深入开展产业扶贫的关键。全市以《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为根本遵循,完善顶层设计,就培育主导产业、培强新型主体以及建设技术服务体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扶持等多项工作全面谋划,先后出台《保定市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产业扶贫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制定落实分行业、分区域、分类别的产业支持政策“组合拳”,推动产业扶贫做规划抓产业、育主体强带动、建体系活机制等系列工作扎实开展。
为发挥科技在扶贫产业中的引领创新作用,保定市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技术服务体系,组建50个专家团队、3176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实现贫困村技术服务体系全覆盖,形成“专家团队+先进适用技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扶贫产业培育+创业主体培育”的服务链条,强化产销衔接,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能力。2017年,市政府与河北农业大学合作,创新打造政府引导、专家参与、企业发展、群众受益的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产业科技扶贫新模式,破解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不足、思想观念落后、产业基础薄弱等制约扶贫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有效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到目前共建设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50个,100多项新技术、新成果率先在驿站转化落地,科技贡献率达到80%以上;累计开展技术培训600余次,2万名农技人员接受培训,3万名农民掌握了新知识、新技能,30.27万贫困人口在创新驿站辐射带动下退出贫困。
在基本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后,扶贫产业发展最直接就是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贫困户收入和村集体可分配收益,直接关系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普查数据显示,目前9个贫困县2474个行政村,培育扶贫基地6444个,其中种植业扶贫基地890个、养殖业扶贫基地729个、农产品加工业扶贫基地180个、林草业扶贫基地189个、特色手工业扶贫基地1713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扶贫基地1679个、其他扶贫基地1064个。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年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3103个,其中,全市贫困村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45个、10万元以上的175个。2019年贫困地区行政村集体可分配收益达到6.5亿元,村集体收入的发展壮大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支撑。(记者王金堂 通讯员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