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政河北
  • 古莲花池
  • 白石山风景区
当前位置: 保定文苑

王淑彦|大山深处面盆村

来源: 保定日报  作者:王淑彦
2020-08-27 10:44:08
分享:

  (接上期)第二天早上,湖蓝色的窗帘透进了金色的阳光,懂我的鸟儿,窗前叫早。我想知道面盆村的人们走过了怎样的岁月,起身向离主村比较近的木桥村走去。走在平坦的水泥公路上,暗自喜悦,这么偏僻的小自然村都通了公路,今非昔比了。看着路边的野草,我情不自禁地对着小草喊,“小草,早上好”,看到树上的鸟儿不由自主地学着鸟鸣。正当美滋滋前行的时候,迎面传来了一声狗吠。先是一愣,有些紧张。镇定后喊,“有人吗?”正在收拾边坡地的农友站起来,“往前走吧。狗拴着呢,它不咬人。” 他边说边走到了我的面前,个头不高,方方正正的脸,穿一件军绿色的上衣、蓝色的裤子,看上去很敦实,胸前别着一枚党徽。我心里一下踏实了。 “您这是干什么活儿呢?”我问。“我在这里养蜂,顺便种一片谷子地,除草呢。”我们俩拉起了话匣子。我问他木桥村离这儿还有多远?他说还有一大截儿,他执意用摩托车载我过去,我便搭上了他的“摩的”。在木桥沟的沟口儿,遇到了他的当家子大哥杜秀明、乡亲大哥刘秉明。我们站在路边聊起了村庄的起源和村庄的变化。杜秀明老人已经70岁了,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医院上班,女儿已经结婚,住在了夏庄社区,日子过得殷实。老夫妻俩住在面盆主村,日子清闲了,就开始寻根问祖了。杜秀明说老杜家有家谱,他们兄弟俩是杜氏先祖第18代孙。面盆村就是他们的祖先给起的名字。

  400多年前,他们的先祖杜世美从六七百里外的山西大王村逃荒来到了这个山沟。在那块儿盆状石头旁边,搭起了窝棚,开荒种地。生活工具不够,没有碾子、磨子的时候,他们就在那块儿长条石的坑窝里舂米和面,慢慢发展起来,繁衍生息。一处处房子建起来了,聚来的人渐渐多起来,后来又搬来了马姓、刘姓、王姓、胡姓。村子一个接着一个从山沟野岔里生长起来,他们的理想,他们的愿望也像这山间大树一样长起来了。“别看我们的村庄不大,祖先们一代代在这里奋斗,写下了光荣的历史。我的爷爷,曾把自己的家给八路军当银行,还坚壁过军用物资呢。杜姓人家还出了个军级干部。这里的孩子们一代又一代从这里走向了全国。”杜秀明老人讲述着。

  送我来的养蜂人叫杜秀德,1964年生人,他向我诉说着家里和村里的变化。他说:“初中毕业后做了30多年的兽医。近些年来脱贫攻坚精准扶贫,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不搞养殖业了,也就不当兽医了。平整的土地流转到公司,种上苹果梨桃儿了,村里帮助我养起了蜜蜂。养了60多箱,每箱赚600到700元,一年几万元的收入呢。”说话的时候,杜秀德脸上的皱纹像路旁的野菊花一样绽放了。

  我问,“您是党员,还戴着党徽!”他一副神情庄重的样子,“大姐,我谁也不信,我就信共产党,我就听党的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你能想到我得过脑血栓嘛?你看,我好了,没有留一点儿后遗症。多亏了党的好政策,住院不要钱,慢性病吃药也不要钱。吃住都管,还给养老钱,哪找这好事儿啊?”“我是老杜家的第十八代,我下边都有两代了,我觉得老杜家这二十几代人,我们今天这些人是最幸福的人。我的祖上叫杜世美,希望世世代代都美好的意思。如今他们的愿望实现了,不得感谢共产党吗?”一个普通的农民说出了一番令人感动、令人深思的话。

  六、农民的心声

  再看一旁的刘秉德老人,白白的头发,清秀的面庞。白色T恤衫,蓝色的裤子,还把裤管塞进一双黑色的水鞋里,他的气质像城里的退休职工。我问,“您老的祖籍在哪里呀?”他回答说,“我们的祖籍也在山西。”我接着说:“您不像农民,像个文化人,像个退休干部。”他爽朗地笑起来,“哪里嘛,我儿子还有点儿文化,他是现在的支书刘东云,我哥哥是过去的老支书刘秉林。”

  真是无巧不成书啊!我说,“昨天去大哥家了,嫂子蒸的包子可真香啊。”他问我,“你吃了没有?到咱们这儿来,哪家都管饭,还管住,不管认识不认识都让吃住。”我为这里浓浓的乡情感染着。我问,“您精神这么好,日子过得挺好吧。”一句话又打开了他的话闸子,他说了一串儿又一串儿的顺口溜,表达对生活的赞美,对未来的憧憬。

  在他的描述中,阜平那是蓝蓝的天,绿绿的水,人民生活想有多美有多美。过去的面盆村是山沟沟深来石头多,出门就爬坡。那真是山区变不了平原,平原也变不了山坡。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别是开展精准扶贫以后,面盆村变成了美好的新村庄。老人的话语里透着快乐和骄傲,他说:“今天的面盆村是山连山水弯弯,桃花红杏花白,果树花开鲜艳艳。李子苹果结了果,站在山顶细琢磨。南陀至北陀,树林满山坡,站在驼梁山,面盆好风光。人人住上了新楼房,感谢社会主义和共产党。”他的话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就像山涧里的溪水,淙淙作响,朴实无华。我记录着,为他点赞。

  在面盆村小住的两晚一天,去大道村看了农业产业化生态示范园,召开了文学座谈会,和乡亲们零距离接触访谈。第二天早饭后,留了半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同行的队友们三五成群,听着水声,赏着奇石,拍下了难忘的风景。我脱下鞋子,踏进溪流,整个身心融入了面盆村的山水中。(完)(王淑彦)

关键词:文苑,大山,面盆村责任编辑:马书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