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保定频道>>国际新闻

专家称印度新政府在外交政策上不会有太大改变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 2014-05-28 09:01:0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在大选中获胜的印度新一任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当地时间5月26日晚间在新德里宣誓就职,成为印度共和国第15任总理。印度人民党执政联盟内阁成员当天也宣誓履新。

  很多人在观望,这位新晋总理是否真能领导印度走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同样,也有很多人——尤其是国际社会——正在揣摩,素以作风强硬著称的莫迪会将印度的外交政策带向何方?尤其是,在莫迪上任后,印度对巴基斯坦和中国的态度会变得更为强硬吗?印度会不会与日本走得更近?对于曾经禁止他入境的美国,莫迪又会是什么态度?……

  牛津大学跨学科区域研究学院当代印度研究项目研究员凯特·苏利文博士(Dr. Kate Sullivan),长期关注和研究印度。近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凯特·苏利文博士就上述问题一一表达了她的看法。她认为,在外交政策的基本面上,印度新一届政府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新政府会延续印度现有外交政策

   对于莫迪政府的外交政策走向,国际舆论存在着分歧。一种观点认为,鉴于莫迪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背景,在这位右翼领导人的领导下,印度有可能在外交政策上趋于更为强硬。对于与其存在领土争端的巴基斯坦和中国,这种强硬态度可能表现得更为明显。另一种声音则认为,印度的外交政策将会保持大体不变。比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中印关系研究专家坎蒂·巴杰帕伊(Kanti Bajpai)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一段时间以来,尽管印度舆论对于内政多有批评,但是对于印度的外交政策却有着比较广泛的共识。

  对于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凯特·苏利文博士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对的一面。”

  凯特·苏利文博士说:“从坎蒂·巴杰帕伊教授关于印度国内对外交政策有广泛共识的论述中,确实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印度现有的外交政策将会大体得到延续。从实际操作上来看,在印度,任何重大的外交决策都要接受国会审议。虽然本届议会人民党占大多数席位,但并不意味着所有议员的所思、所想、所做都会与莫迪一致。另外,从印度外交官僚体制的角度来看(记者注:印度外交系统是常设政府机构,不随政权更迭而改变),大多数日常运作将会如常进行。并且,对印度政府而言,外交系统很可能会扮演重要的顾问角色,这也会进一步使得许多外交政策措施得以延续。因此,我个人也完全同意,就整体而言,印度的外交政策是无党派差别的,其外交政策基本面很可能保持相对稳定。”

  不过,凯特·苏利文博士同时认为,虽然印度外交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但是外交风格却可能有细微的转变。她说:“在两届国大党政府期间,人民党作为反对党,经常批评印度政府在外交上比较软弱。莫迪可能会觉得,他必须对于任何他能感知到的来自巴基斯坦或中国的‘挑衅’保持强硬,哪怕只是在言辞上。但是,即便仅仅是强硬的言辞,也会带来政策后果。所以莫迪需要‘修身养性’,尤其是当牵涉到中国的时候。”

  “鉴于莫迪‘发展第一’的口号已颇具国内和国际影响,莫迪很可能会不断地在对威胁到印度利益的国家‘保持强硬’,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寻找某种平衡,以使得贸易及经济增长利益最大化。”凯特·苏利文博士说。

  莫迪首次外访可能选择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

  既然印度外交政策的基本面很有可能保持稳定,那么,莫迪政府与区域及世界主要大国间的关系,将会如何相处?

  莫迪政府首先面临的是如何与中国“处关系”。莫迪曾4次访问中国,并且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多有借鉴。坎蒂·巴杰帕伊教授撰文指出,虽然莫迪在竞选过程中的说辞颇为强势,但总的来说,莫迪是一个务实的领导人,“他去过中国,他知道印度未来还有多远的路要走”,“他不会冒险激怒中国”。

  对于亚太地区的另一大国日本,莫迪的态度也很让人关注。有国际媒体报道认为,莫迪似乎与日本首相安倍“走得颇近”。莫迪曾两次访问日本并与安倍会面,二人近日在社交网站推特上还罕见地进行了互动。事实上,一些媒体也给莫迪冠以“印度的安倍”称号。《华尔街日报》载文指出,莫迪与安倍有许多共同点,两人都是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两人都高度专注于提振本国经济,等等。甚至有媒体猜测,莫迪的第一次出访,可能会选择访问日本。

  凯特·苏利文博士并不认同这种猜测。她说:“我对此表示怀疑。莫迪和他的顾问都知道,如果他带有象征意味的首次外访目的地选择日本,可能会被外界解读为刻意冷落中国。”

  凯特·苏利文博士说:“许多分析家认为,莫迪的第一次出国访问,将是7月出席在巴西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如果真的这样,这将是一个政治上的精明举动。这样一来,他将不必在非西方大国中选择一个‘最爱’。另外,他也可能借此发出信号——金砖国家这一分组的优先级别高于印美关系。”

  人们注意到,美国日前宣布将为作为印度新总理的莫迪颁发A1签证,而此前美国一直禁止莫迪入境,缘由是2002年在莫迪主政的古吉拉特邦发生的那次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教徒的流血冲突。在那次事件中,近千名穆斯林教徒丧生,舆论普遍认为莫迪实际上纵容了印度教极端分子。有鉴于这些历史因由,凯特·苏利文博士认为:“在一段时间之内,莫迪可能会给美国冷遇;但是,对于印度而言,印美关系最终将与以前一样重要。”

  印度渴望成为被认可的“非传统大国”

  拥有12亿人口的印度,一直有着自己的“大国梦”。那么,印度目前的国际地位如何?莫迪政府将在国际舞台上为印度设定一个怎样的角色?

  凯特·苏利文博士表示,所谓“国际地位”,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量化和界定的概念,既可以是来自某些单个国家的认知与认同,也可能是来自同一种类型的国家对其的认识。对于印度在当今世界所处的地位问题,“我认为有没有简单或单一的答案”。不过她也认为,探讨印度的国际地位是有必要的。她说:“在我即将出版的《国际视野下的印度全球地位》一书中,我试图去厘清印度在强国和次强国眼中的不同地位。在世界秩序向多极化转型的过程中,这种厘清显得日益重要。”

  在凯特·苏利文博士看来,界定印度的国际地位其实并不容易。她说:“在我那本即将出版的书中,我们会发现,对于与印度享有相同义务的国家、对于其他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而言,印度的地位是不同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很难忽略印度不断增长的经济,以及不断扩张的核武器;但是,一国的国际地位并不仅仅与‘硬件’和实力相关,还包括这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体现出的责任感、合法性。尤其是对于印度来说,还包括它如何守护社会多元性,以及它是否会对世界和谐造成威胁。”

  至于印度自身对其国际地位的认知,凯特·苏利文博士分析认为,在印度官方叙事中,正在形成关于印度在国际领域中所起巨大作用的概念化阐释。这些概念化阐释主要呈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印度的外交精英们将印度描绘成一个“桥梁式的或综合式的大国”。这反映出印度想要在相互依存和经济一体化的世界中起到突出作用的强烈愿望。

  第二,印度被规划成一个“教导式或示范性的大国”。这说明印度更愿意成为一个以自身实践来进行示范,进而成为“规范制定者”来施加影响的大国,而非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价值观。这同时反映出印度的一种心态:希望成为全球知识和价值观的“生产者”,而不仅仅作为“消费者和接收者”。

  第三,印度感兴趣的是让自己成为“合法性大国”。这种合法性既来自当今大国的认可,同时也来自曾经与印度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伙伴们的认可。

  凯特·苏利文博士说:“总的来说,上述三个视角意味着,印度渴望在国际社会扮演一个既被认可、又不同于20世纪传统强国的‘非传统大国’角色。我认为,在莫迪和人民党执政期间,这三个发展方向依然会得到延续。”

 

关键词:印度,外交政策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责任编辑: 刘世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