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是华北平原上最常见的树种,高大挺拔,一般可达25米,胸径1米。
榆树皮中含有大量由糖蛋白和多糖组成的植物黏液,遇水会形成较强的食物胶,因此具有较强的黏合力,加入红薯面或玉米面中会起到谷胶蛋白的作用,使本来没有黏合力的红薯面或玉米面具有黏性和韧性。对过去以红薯为主要食物的农民来说,榆树皮是日常生活中万万离不开的,其树干材质坚硬,是建造房屋、制作家具和农具的上好材料。因此过去在农村,无论贫家富户,几乎家家院里院外、墙根屋旁都会栽上一棵或几棵。一来平时可以采集树皮磨面供一日三餐,二来遇有灾荒,不仅榆钱和树叶可做食物,必要时刨一棵卖给木料木器厂也能换取一笔钱财补贴家用。
我家老宅因为院子较大,在西墙、南墙根处有几棵高大的榆树。这些树除去有两棵是我家搬来后父亲见缝插针栽种的,多数是以前就有的,最高的一棵目测有六七丈高,胸围足有二尺五寸粗。每到春天树叶未长出之前,在前一年生枝的叶腋长出成簇的近圆形、倒卵形,直径约1.2—2厘米的翅果,因外形圆薄如钱币,老百姓们便将其称为榆钱。又由于榆钱和余钱谐音,因而就有吃了榆钱可有余钱的说法。通过蒸、炒、做馅等做出不同的食物,吃起来黏软香甜,是过去农村春季常吃的美味,更是遇到灾年青黄不接时糊口的救命食物。
榆钱嫩芽刚长出来时稀稀拉拉的,但不几天就缀满了枝头,一嘟噜一嘟噜地挂在树上,好像故意勾引我们的馋虫。待榆钱长到一分硬币大小,中间微微鼓起、四围稍稍泛黄时,我们就脖子上挎个书包,抱着树身爬到树上找一根树杈,两腿岔开骑坐在树桄上,左手拽着细枝的根部,右手握住树枝成半拳状,大拇指用力摁住树枝轻轻一捋,满枝的榆钱就会捋在手中。然后右手松开,把满把的榆钱放入书包内后继续重复先前的动作,一枝捋完后换一枝再捋。靠近身边的树枝捋光后站起身换一棵树桄骑着,或站在树桄上背靠树干再捋,直到捋满书包。有时书包捋满了还不肯罢休,还要捡榆钱多的细枝折断扔到树下,下来后把散落在树干周围带着榆钱的树枝捡起一并带回家。到家后找个篮子、菜浅或者面盆,把枝上的榆钱捋下来放进去。有的树较矮或者树龄短树桄细,我们就搬架梯子靠在树上,登在梯子上捋。由于我家院子里有榆树10多棵,今天捋这棵树,明天再捋那棵树,从榆钱初成到飘落六七天时间,每天都有新鲜的榆钱吃。有时东邻西舍想吃了也来我家,不用打招呼,爬到树上就去捋。父母亲见惯了也不去管他们,任他们大人孩子捋满篮子挎包而去。
榆钱最常见的吃法是蒸苦累,即把榆钱去掉细枝末梗,洗净,加上少许棒子面搅拌均匀,然后放在箅子或笼屉上上锅蒸。蒸熟后的苦累黄中带绿,放上葱花再加点食盐,吃起来香甜可口。条件允许时伴入蒜泥再加点香油,更是百吃不厌。
除苦累外,巧手的母亲还会变着法地做出多种以榆钱为主料的食物或菜品。比如,把榆钱和鸡蛋拌在一起炒,或是把榆钱上锅焯一下,挤干水后加入少许食油和食盐、面酱做馅包包子。也可以掺上甘薯面、玉米面及干白菜叶子等包成菜团子蒸着吃,还可直接放在锅里,加水烧开后乱上棒子面做榆钱粥。如果时间不允许,就将刚采下来的榆钱洗净,直接放入盐、酱油、香醋、辣椒油、葱花、芫荽等佐料生拌着吃,爱吃甜食者还可以加入些白糖,总之,生炒冷拌、鲜蒸水煮都成佳肴。有时肚子饿了等不及母亲做饭,随意抓一把鲜榆钱放在口中一嚼,一股甜甜的黏黏的汁液流出来,清爽绵甜。
榆钱不仅能果腹充饥,还具有健脾和胃、清热安神的功效,能治疗食欲缺乏和神经衰弱等疾患,对失眠以及便秘、消化不良具有良好的调理效果。
后来,我上大学离开家,老家亲人翻盖新房,拆掉老宅,刨掉了院里的榆树,拓宽了宅院,伴随我长大的老榆树从此成为回忆。
“东家妞,西家娃,采回了榆钱过家家。一串串,一把把……”电视里朱晓琳唱的《采榆钱》勾起我对捋榆钱、吃榆钱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