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大概就是祖宗们根据节令气候、农业种植等总结出来的生产或生活经验,约定而俗成。
每当我献身农业的思想有些滑坡,我娘就会找到与思想教育相对应的农谚来开导我,点醒我,束缚我,并管教我。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此话大家都知道。我娘对其更多了一点诠释,她说“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意思也简单明了:你起得早一点,什么事都能做完做好,你要是起晚了,不知道忙这个还是忙那个,就会手忙脚乱心里发慌,就会做错事,就会耽误许许多多的工夫。
娘是识些字的,但是绝对不多,所以,我基本否定了她能自己编造农谚的可能,但是,她所掌握的那些农谚我却很少在别人嘴里听到过。
有时候看到大家做买卖挣钱,就想着也出去闯荡闯荡。那一年,卖卤虾生意不错,我借了一辆大水管车子,想和小伙伴们一块出去卖虾,结果到了娘这里一句话就给拦下了。她说:“紧种的庄稼,慢做的买卖。时光不等人,这不马上就谷雨节了,要是下点小雨,就得马上播种黄豆。谷雨前后,种瓜埯豆,这是万万不可延迟的。”
旁人一般会说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只有我娘会说埯豆。埯,读音应该是an,但是我娘读nan。我为了查到这个字,也是走了许多的冤枉路,埯,意思就是挖个小坑种点瓜豆。
锄地的时候,娘一句话就把锄地留苗的要旨交代得清清楚楚:稀留密,密留稀,不稀不密留大滴。意思是,禾苗行距很稀的时候株距尽量留得密一些,秧苗关系产量;禾苗行距很密的时候株距尽量留得稀一些,注意禾苗的营养搭配;行距不稀不密的时候就要留下强壮的禾苗。瞧,这谚语通俗易懂,一学就会,锄地就这么简简单单地上手了。
有些谚语——如果还能称之为谚语的话,就是我娘的原创作品了。比如,她会用一句“洼里跟闹鹅的一样”来形容地里工作的人多。多到什么程度?跟闹鹅的一样。鹅,是很令人烦的一种家禽,这些家伙一旦心中不满,叫唤起来没完没了。大概我娘也是烦鹅的叫声,所以制造了这么一条谚语出来,常常以此来催促还在睡懒觉的我,很形象地告诉我:晚了啊,就算马上采取行动,也已经落在了许多人的后边。
要使庄稼壮又黑,全靠一口肥料催,这是叮嘱我该给庄稼施肥了。麦子不浇三水,产量肯定不得,这是提醒我该给麦子浇第三遍水了。长虫过道,大雨来到,这是告诉我没准晚上有雨,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和防范。头伏萝卜二伏菜,这是告诉我种植白菜萝卜的时候到了。立冬不出菜,冻了你别怪,这是说该把地里的白菜运输回家了……
印象中还有好多好多,偏偏却一时想不起来了。
娘一辈子胆小,就怕我们弟兄们出事,她老人家最大的希望就是看到我们都成为优秀的农民。
她说劳动者是世界上最美的人。她说,生活,生活,人生下来就得干活。她说劳动使我们有房住,劳动使我们有衣穿,劳动的双手创造了世界,劳动的智慧改变了河山。
最后面这几句是歌词,是娘最爱唱的一首歌曲。娘的嗓音十分甜美,她还很喜欢评剧,有时也爱哼唱几句,还颇有几分新派传人的味道,只可惜我今生今世再也听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