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正逢高阳县布里村大集,穿越人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与喧嚣为邻,独享一份清幽雅致。
这所诞生于1917年、直接为出国做准备的学校,之前在国内从未出现过,布里村人称之为“法国学堂”。100多年前,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聚合在这里学习法语和赖以生存的技艺,然后伴着地中海的涛声和马赛港的笛鸣,踏上寻找救国救民之路的漫漫征程。
这是一处堪称中国北方农村独一无二的建筑。旧址大门并不高大,但风格奇特。上方一个造型挺秀的尖顶,指向天空;尖顶两侧是向外延伸的美妙弧线;再两侧是青砖立柱,立柱顶端各有一个球形装饰,看上去有一点西方哥特式建筑的味道。尖顶下方的大门顶部呈拱形,又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
“中西合璧、另类新鲜,这正是李石曾一生为人做事的风格。”高阳县文化馆专业创作员、文史专家史克己说。
李石曾,高阳县庞口人,其父为晚清重臣李鸿藻。李石曾早年留学法国,1908年在法国巴黎郊区建立“法国巴黎中国豆腐公司”。豆腐公司曾先后到高阳县农村招募工人40多名。为了提高工人的文化知识和工艺技能,李石曾在工厂内办了一个夜校,工人白天做工,夜间学习中文、法文和一般的科学知识。1909年6月,孙中山先生到巴黎参观豆腐工厂时,对李石曾的创业志趣倍加赞赏。
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青年以低廉的费用和苦学的精神赴法留学,以达普及教育、改良社会、振兴事业之目的,李石曾与蔡元培等人于1915年6月在巴黎发起成立了“勤工俭学会”,其宗旨为“勤于做工、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这便是“勤工俭学”的由来。
布里村曾是巴黎中国豆腐公司在华招募和培训工人的基地。1917年夏,勤工俭学会设立全国第一所留法预备学校,选址布里。1918年,由于招生人数的增加,李石曾请戏曲名家韩世昌、梅兰芳、姜妙香等人在北京义演,募得1500块大洋,亲自设计建设了新校舍,并正式更名为布里留法工艺学校。
穿过旧址大门,一男一女推磨做豆腐的雕像,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学校旧址至今仍保留着建校之初的格局,坐北朝南的四方院落,现存平房11间,包括教室、实习工厂、蔡和森办公室宿舍、李石曾生平展室等。学生们在这里除了学习法语,还要学习豆腐制作工艺、实习制作铁器。
据史克己介绍,从1917年至1920年,布里留法工艺学校共举办三期,培养学生200余人,其中有70人赴法勤工俭学。1918年10月第二期的学员中,有一个以湖南学生为主的初级班,毛泽东曾专程到保定看望,班主任蔡和森,学生颜昌颐、王人达、孙发力、唐灵运等人,后来均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和著名领袖人物,为高阳、为中国北方留下了珍贵的红色足迹。
在布里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到20世纪20年代初,全国相继设立留法预备学校20多所,陆续送走20批、19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生。他们中的先进分子如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蔡和森、向警予等,成长为优秀的无产阶级战士,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953年,毛泽东主席视察河北时曾谈到:“高阳李石曾可是帮了我们的大忙啊,他搞得那个留法勤工俭学,替我们培养了不少人才呀。”
如今,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内,蔡和森当年手植的那棵洋槐依然挺拔,枝干遒劲。运动虽已走过百年,但其影响依旧持续而深远。
“李石曾把豆腐卖到了法国,把高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向了全世界,也深深影响着高阳人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性格养成。”史克己自豪地说。
据介绍,以承办第四届市旅发大会为契机,高阳正积极推动中法健康文化小镇建设,打造具有高阳特色的旅游产业。为了让拥有400多年历史的高阳纺织业传承不衰,高阳谋划了省内最大的县级污水处理厂,从根本上解决了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今天的高阳,拥有中国纺织之乡、中国毛巾·毛毯名城、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县和中国领航创新产业集群等荣誉称号。尚气节、重然诺的高阳人,秉承燕赵之风,正在建设“雄安卫星城、美丽新高阳”的征途上,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