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金堂 通讯员王芳)“承包户比着干,看谁来得早,比谁走得晚,看谁挣钱多。”阜平县60多岁的樊建保笑哈哈地说,“以前吃过饭就蹲墙根,现在就想去樱桃园,大家比着,干劲儿可足了。”
樊建保几年前将自家5亩多荒山流转给阜平县阜裕公司,每年租金能拿到4000元,同时自己承包30亩樱桃,用勤劳的双手摘掉了贫困帽。像樊建保一样,在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下,全市有19.37万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
“只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才能把农民组织起来,有效解决农业产业面临的技术、市场、规模问题,才能让产业持续稳定更高质量发展。”市农业农村局产业扶贫办公室主任季晓明说。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主攻方向,不断夯实扶贫产业基础,加大政策倾斜支持力度,培强培壮新型经营主体,强化产业培育,形成了一批带动力、辐射力、发展力较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在这些新型主体带动下,我市9个贫困县实现县有主导产业、乡有主导品种、村有产业项目、户有产业帮扶,“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布局基本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更加完善,带动全部贫困村实现产业全覆盖、收益监测全覆盖。
目前,我市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75家,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899.65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2936家,家庭农场3398家,建成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97个,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622个。通过产业贫困人口年均收入4061元,产业扶贫成果真正让贫困群众腰包鼓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