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边冲要无双地,天下繁难第一州。涿州,这座毗邻北京的小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此前的洪灾给这个古老的城市带来了巨大破坏,也让当地的文物古迹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对此,涿州市文广旅局迅速行动起来,展开了一场紧张而有序的灾后抢修工作。
“当时这里膨出接近15°角了,我们对其进行了复位、加固。”在药王庙,工作人员指着主殿西北角的转角石向记者介绍道,“原本这个工字型结构是很坚固的,轻易不会损坏。但是由于降水太多,影响到了地基,石材发生了偏移。”记者看到,转角石和墙壁接口处有新的水泥痕迹。
位于文昌祠街的学宫,是涿州现存古建筑中唯一大式的砖木结构建筑,始建于唐代。大成殿的地面上,有被雨水冲落的彩绘碎片。殿外,工人们忙碌地搬动着管道、钢筋等。“当时主殿后檐发生了漏水,把房顶的彩绘也打下来了。我们已经将漏水处补好,现在正在进行加固。”负责人对记者说。
据灾后初步统计,这场水灾造成了涿州市十余处文保单位不同程度受损。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永济桥和胡良桥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冲击,桥体两端的望柱和栏板,倾倒了一百余块。此外,省级文保单位如清行宫、药王庙、学宫、三义宫等也未能幸免,均出现了地基下沉、屋面漏雨等不同程度的损伤。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涿州市文广旅局迅速启动应急机制。灾后第一时间,他们就组织了一支由30余名专业人员组成的抢险修复队伍,紧急赶赴现场进行文物抢险工作。这支队伍经验丰富,技术精湛,为后续修复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紧张而周密的部署,修复队伍对受灾的木构建筑进行了全面抢险修复。针对不同文物的受损情况,他们采取了相应的修复措施。对于地基下陷的药王庙,他们进行了加固和稳定处理,防止文物进一步受损。对于房屋后檐和屋脊漏水的情况进行防水处理,对结构裂缝也采用了专门的技术手段进行修复。
“这场修复工作不仅是对文物的保护,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尊重。”涿州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郝伯洋告诉记者,为了确保修复工作顺利进行,涿州市文广旅局积极向上级文物部门申请了专项资金。在上级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这笔资金已经及时拨付到位,为修复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经过连续数日的紧张工作,涿州的抢险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果。
目前,4个省保木构建筑的修复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文物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对于永济桥和胡良桥这两处国保单位,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复。现在正在编制项目的修复设计方案,方案经过国家文物局的审批和专家论证之后,就可以开始修复工作。(来源:保定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