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腰起身,手里锋利的刀片,把一盘南瓜苗挨个斜着削去真叶和一片子叶;坐下,拿起一棵西瓜苗,从茎上端斜削去茎根部,马上与南瓜苗刀口处贴合,用红色小夹子夹住——整个过程也就两三秒,一气呵成,47岁的王会茹手法娴熟。
王会茹,清苑区南王庄李素环瓜果蔬菜合作社的一名农业技师,她的工作就是每天嫁接一棵棵娇嫩的西瓜苗。
2月4日,农历大年初四,立春,气温仍在零摄氏度左右。跟随合作社社长李素环的脚步,记者走进现代农业园区温室大棚,热腾腾的绿意扑面而来,用南瓜苗做砧木,6位女农业技师正熟练地嫁接着西瓜苗。冬闲人不闲,一片忙碌景象。
这个保定市现代化农业园区占地80亩,15个育苗温室大棚,是合作社的培训实验基地,不仅辐射南王庄村1万亩的西瓜蔬菜种植基地,还带动周边7个乡镇70多个村种植瓜果蔬菜15多万亩。
“你看这是野西瓜苗,从北京引进的,实验成功后将取代南瓜苗做砧木。”时刻寻找适宜种植的西瓜蔬菜,引进成熟的技术,打造农产品品牌,自2009年成立合作社以来,李素环一直忙个不停:先后与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农科院、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等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协作关系,建立农业创新驿站,成立西瓜研究所;建立十多个微信群,每个群500人,随时随地传授技术;多次带领专业大户到山东等地学习,学习引进新的嫁接技术、种植模式,让一批批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在园区温室大棚里,每天接苗干活的有二三十人,都是土生土长的本村农民,李素环称她们是“农业技师”。
每天6时30分,王会茹会准时来到温室大棚,盖棚的棉被还未掀起,漆黑一片,戴好头灯,她便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从1月到3月,在这里点籽、嫁接,工资计件,每月收入6000多元。她家里承包了20亩地,有15个大棚,丈夫每天在地里洇地、铺膜。从1994年起,夫妻俩就跟着李素环种西瓜,学会了育苗嫁接、病虫害防治、蜜蜂授粉、压茬种植……由最初的露天地只种西瓜、玉米两茬,一年每亩收入不到2000元,到现在大棚里一年可以种西瓜、甘蓝、豆角、西红柿四茬,每亩收入1万多元。“去年7月份,合作社带着我们去山东聊城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我还获得了‘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王会茹兴奋地说。
“去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时,我有事没赶上,和素环说了,今年我也要报名!”34岁的郭娇很是羡慕。她手脚更是麻利,一天能嫁接6000多棵、挣400多元。家里也承包了近20亩地,扣了七八个大棚,丈夫在自家地里育苗、整地。“我们都不愿出去打工,自己给自己当老板,自己说了算。”
李素环不时搬运着西瓜苗,回答着微信群里瓜农菜农的问题。她说,1月1日起,女的就开始育苗:点籽、浇水、嫁接,男的在地里扣棚。3月1日左右,移栽西瓜苗到塑料大棚,温室里接着育蔬菜苗。5月10日左右,西瓜上市。6月1日左右,移栽蔬菜苗。现在西瓜蔬菜一年能产三到四茬。11月到12月,天冷了,整地、施肥、旋耕。一年12个月,就是一个轮回,在南王庄,不分男女,一年四季都在忙。
“不过,春节虽然也忙,但忙得有成就感。去年底,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一批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河北省只有3个基地入选,我们东闾乡西瓜‘三品一标’基地成功入选,是保定市唯一一个!去年农历腊月二十九,我们在温室大棚里开联欢会,边干边唱,大家都很开心。”李素环打开手机视频,《农民也辉煌》的豪迈旋律顿时响彻整个大棚。
■采访手记
点亮农业光明未来
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打工仔、大学生甚至海归人才才会主动回乡务农。李素环说,她经常下乡去外地讲课,好多地方都是六十多岁的人在田里种地,而在南王庄这里,三十来岁的年轻人几乎都在家里种地,很多家一年能挣二三十万,你在外地打工、上班能挣这么多吗? “我们这里的老百姓挺幸福的,都不愿意出去。”
去年,清苑区农业局组织,光南王庄村就有两批共计100多人去山东学习培训,都获得一个“新型职业农民” 证书。李素环说:“这个证是代表着咱们农民的身份证!现在咱们国家特别重视农业,重视农民,不仅当农民,还要当一名新型职业农民,鼓励老百姓看到农业的希望,看到农业的光明未来,农业的道路是很宽很远的,我感觉现在国家的政策太好了,老百姓很感动,干着都挺有劲儿。”
乡村振兴,不仅要百姓富,更要生态美。随着全国两会临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李素环忙碌中一直在思考着: “我提的都和乡村振兴有关。农业产业兴旺,农村的文化也都做起来了,比如我们每年都举办西瓜节、农民丰收节、农民庆国庆等活动,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也高了,但城乡差距依然存在,比如村里的雨污分流问题,秸秆、瓜秧如何再利用的问题等等,农村变美变干净,这才能体现农村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