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政河北
  • 古莲花池
  • 白石山风景区
当前位置: 保定文苑

赵同胜|送号

来源: 保定晚报  作者:赵同胜
2021-07-20 11:03:53
分享:

  父亲大名春山,但小时候,我从来也没听人这么称呼过他,人们嘴里喊出的几乎都是“洛臭”,一个听上去怪怪的名字。我百思不得其解,等大了些才明白,那是爹的“号”。

  这里所说的号是名号的意思,源于家乡特有的送号习俗。

  我的家乡是冀中一个小县,西倚太行,半山半川,素有“唐尧故里”之称,是个千年古县,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为乡民送号的习俗流传了几百年之久。

  乡民古来一般有三个名字,一为奶名,亦称小名,系父母或长辈所起,长大成人后,只许长辈呼叫,旁人没有叫的权利,具有较强的家庭属性;二为大名,亦称学名或官名,多由师、长所起,是公开用名,具有社会属性;三就是号,亦称大号,由本族长辈所赐或者乡友所赠,因此也叫送号。这里所说的号和名人雅士的号不同,其独到之处在于,不论辈分,无关学识,全都以“洛”字开头,如陈姓乡民,小名二子,大名振兴,大号洛仓。在这里“洛”字不读luo,而是读lao(老)的音。

  乡民古来对送号特别看重,被当成除了出生、成人加冕、成家、亡故之外的第五大要事。起初有严格规定,祖辈和父辈均亡故后方可送号,若老人健在,不管多大也不能称“老”,更不能送号,以示自己的孩子地位。但事物总是发展的,演进到后来,老规矩有了新说辞,即便父母在世也不再忌讳,送号甚或成了父母为孩子操办的一件大事,与娶媳妇一样同等重要。

  送号的时间常选在农历正月或二月,这个时候的年节气氛还在,加之是农闲时节,能体现出更广泛的参与性。倘若遇到家里办丧事或喜事,送号也有与之合并进行的,有“挂靠”的意味在其中。

  送号有很强的仪式感,发号贴,摆酒宴,族长训言,乡友祈福,既热闹又严肃。

  仪式前由主事者提议大号的用字,避免与族人重复,然后由书者在大红纸上写出号榜,张贴于村内最显眼处的高墙上,鸣放二踢脚,意为声名远扬。号榜的写法讲究规整,右上角竖写恭贺某某先生送号之禧,中间写某府(姓)某某(大名)赐洛某(所取汉字)为号,左下角为族长署名或列出众乡友名单,最后以“鞠躬”二字和年月日收笔。

  送号宴是农村传统的席面,蒸炸煮炖,色香味俱全。不过这饭不能白吃,凡参加者均需随份子,随多随少没有一定之规,主要看情分,尽到心意就好。

  我当过教师的父亲对送号有些粗浅研究,他说送号的风俗始于元,续于明,兴于清,盛于民国。新中国成立后,送号的风俗日益见衰,但听说在偏远山区的个别村庄至今仍有流传。

关键词:文苑,送号责任编辑:马书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