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民众在党的领导下奋战两年建成,削减1963年大洪水灾害,保证城区安全饮水15载,连通王快水库和南水北调构建大水系,保障雄安新区和保定城区生态补水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7月2日,金色阳光透过西大洋水库清澈的库水,照在斑驳的大坝脚下石板上。远处,大鱼时而跳出水面,发出“噗通”声响。岸边,几只绿壳小鳖听到脚步声,灵活地游向深处躲藏……
大坝外侧,滚滚清水沿着唐河灌渠向东流淌。水库建设亲历者、95岁老党员徐贞元,就住在灌渠旁的西雹水村。
“《西大洋水库志》就是我编纂的,前后花了8年时间。”翻看已泛黄的书页,老人脸上写满自豪。
两岸百姓曾经的“心头刺”
兴水利、保民生,共产党人领导10万民众“要河让路山低头”
一溪新水绿涟漪,如今的唐河宁静如处子。然而,历史上“发怒”的唐河水,曾是两岸百姓心头拔不去的“刺”。
《唐县志》记载,从1537年至1939年的402年间,唐河曾发生特大洪水灾害16次。1556年,大水将军城镇冲为两半;1667年,唐河洪水泛滥,石门子、温家庄等多个村庄被毁;1939年7月山洪暴发,汹涌唐河水夹带着泥沙东下,水过之处一片汪洋……
“涝是一条线,旱是一大片。”说到此处,徐贞元眼神中满是倔强,“日子全捏在老天爷手里,我们共产党人不答应!”
为治理唐河,1958年7月,西大洋水库开工建设。当时,在清苑县文教局当视导员的徐贞元,来到施工指挥部干起了宣传工作。
“在党的号召下,水库施工调用的民工,最多时达到10万多人。让人感动的是,雄县有人推着小推车走了几天几夜来到工地……”徐贞元称,热火朝天的工地上,涌现出一大批党员先进典型。
“那时候,有个党员叫梁金彪,人们都管他叫‘彪子’,长得人高马大,干起活来可有个狠劲儿!”徐贞元说,梁金彪带头给平板车安上车帮(车子四周的拦板),每次能装1.5立方米石料。因为装得多卸得快,100多辆平板车跟着改装,效率成倍提升。“彪子先后5次被评为工地民工英雄,1959年还去了北京,参加国庆十周年观礼!”
1960年6月,西大洋水库胜利竣工。
控制流域面积4420平方公里,总库容12.58亿立方米,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综合利用于一身的大(Ⅰ)型水库,终于筑成于唐河出山口。
“黑风山下唐河流,从前人们年年愁。旱田庄稼枯干死,涝天水淹没秋收。中共中央发号召,要河让路山低头。山下修建大水库,发电灌溉防洪流……”
一首徐贞元记不住名字的诗歌,道出了水库的“功劳”。
1963年8月特大暴雨,8天降雨量712.5毫米,产生最大洪峰流量达7940立方米每秒。经过西大洋调蓄,最大泄量降到1670立方米每秒,削减洪峰76%。
资料显示,自水库投用至1988年间,曾发生洪峰流量大于下游河道安全泄量的洪水共12次,其中6次全部拦蓄,保障了下游河道堤防免遭毁灭性破坏。
《西大洋水库志》记载,建库多年来,唐县、顺平、望都及定州、清苑部分农田受益明显。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累计灌溉1330万亩次。
净水兴渔利民的“储水缸”
全年基本保持一类水质,向主城区生活供水11亿立方米
曾几何时,一亩泉河是保定的母亲河,养育着古城儿女。
然而,随着上世纪50年代后保定经济社会飞速发展,1965年,润泽古城700多年的一亩泉河,第一次出现断流,敲响了保定缺水的警钟。
随后二三十年间,地下水位越降越低,地表水污染越来越重。如何持续解决饮水安全?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
2000年,西大洋水库被确定为保定市水源地,成了全市人民赖以生活的“储水缸”。
“全年大部分时间保持一类水质,可以放心大胆喝。”在西大洋水库管理处副主任刘建国印象中,2003年是水库治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那年,水质一度恶化到地表水劣五类,究其原因就是网箱养鱼。”他回忆,当时水库内有2.3万多个网箱、1000多万公斤鱼。
痛定思痛,2003年5月,保定举全市之力清除库区网箱养鱼,关闭上游12个排污口,彻底禁止水面养殖活动。至今,2003年的“爱心鱼”让很多市民记忆犹新。
为妥善解决水质保护与周边移民生产生活矛盾,水库管理处从2004年开始,通过人工放流和年底开渔,走出一条既净化水质又保证移民创收的良性发展道路。
“统一放养池沼公、花鲢、白鲢、草鱼等,有利于保护水质。冬季11月开渔期,附近水库移民到管理处统一办理捕鱼手续,集中捕捞增收。”刘建国把这总结为“封库禁死、开库有序”。
“2017年,开渔当天捕到的大花鲢重达59斤,被人以每斤45元的价格收购。2018年捕的那条‘鱼王’,卖了2350元。”50多岁的西大洋村民刘京余,每年开渔期都能赚上几万元,提起此事他笑得合不拢嘴。
不只刘京余,受益的还有水库15个移民村几乎所有的渔民。以2020年为例,水库开渔累计出鱼60-80万斤,群众增收数百万元。
水源天下重,滴点亦成珍。
2000年以来,西大洋水库向主城区生活供水达11亿立方米,是古城人民最放心的“储水缸”。
肩负新时代使命的“生态廊”
为雄安新区和保定市区提供高品质生态补水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
随着改革开放40余年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良好的生态,逐渐成为迫切需求。
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世界人均的25%。保定,更是仅有全国人均的14%。
水资源如此贫乏,如何让“群泉涌、河纵横”的古城归来?又如何擦亮“华北明珠”白洋淀?
全市上下不断思索,更付之于行动。西大洋水库,首当其冲。
2012年5月30日,西大洋至王快水库两库连通工程竣工。作为保定大水系建设的“开源”工程,正常年份王快水库可向西大洋水库调水2亿立方米,途经保定城区向白洋淀供水1.2至1.5亿立方米,向一亩泉水源区补充地下水3000至5000万立方米。
水资源日益丰厚的同时,水库职能也在转变。
2015年1月27日9时,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高昌口提闸放水,开始为保定市区提供饮用水。江水切换后,西大洋水库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更重了。
一望湖天接杳茫,蒹葭杨柳郁苍苍。
数据显示,2020年,白洋淀水质已实现“全域Ⅳ类、局部Ⅲ类”的目标,达到近十年来最好水平。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西大洋水库就开始向白洋淀补水,但没有成为常态化。随着两库连通完成,补水愈发频繁。”市水利局建管处负责人周振峰介绍说,从1997年至今,白洋淀共接收了40多次补水,其中20多次来自西大洋水库放水,也正是由于数亿立方米稳定而持续的补水,才使得近年来白洋淀水位及水面屡创新高。
雄安新区设立后,西大洋水库向河道和白洋淀生态补水4.3亿立方米,保定和白洋淀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如今,河道上一度种庄稼的唐河,再次碧波荡漾。下游清苑区温仁镇,甚至有村民在河里玩起汽艇。
按照计划,今年我市将为唐河补水1.4亿立方米,改善河道环境同时,进一步补充地下水。监测显示,近年来,市区一亩泉地下水位已回升35米。
周振峰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市补水工作将以实现白洋淀上游9条重要河流常态化补水为首要目标,科学调度本地水库水,积极争取南水北调引江水,为雄安新区建设和白洋淀流域生态改善提供有力保障。
正午的阳光洒满大地,站在坝顶远眺,唐河水宛如一条玉带流向远方。回首望向湖面,61载的奋斗与守护,一幕幕呈现眼前。
春华秋实又一程。如今,与古城人民“情深谊长”的西大洋水库,已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担当,张开怀抱迎接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