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小分队:长城网记者 齐立宾 王日成 通讯员 张丽坤 吴新玮
1937年,聂荣臻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48年,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曾进驻晋察冀边区阜平县城南庄;“五一口号”从阜平发出,第一部《毛泽东选集》也在这里诞生。
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在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里珍藏着一本非常珍贵的《毛泽东选集》,这是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讲解员高宗雯说,因时间久远,封面上的“毛泽东选集”烫金大字已有些模糊。
1944年年初,为了系统地宣传毛泽东思想,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决定出版《毛泽东选集》,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主持《选集》的编选和出版工作。
为了避开敌人的搜捕,专印书刊的印刷二厂设在了阜平县马兰村,距离报社有五十多里,交通极为不便。在邓拓的领导下,报社自力更生,办手工造纸厂,用稻草、麻绳造纸;没有油墨,就发动阜平老乡把自己家里做饭的油和锅底、柴草烟灰集中起来熬制。
1944年5月,首版《毛泽东选集》终于出版了。分为平装本和精装本,各出版2500册。《毛泽东选集》和边区人民正式见面后,便迅速掀起了一股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热潮。此后,在这个版本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四次增订再版。
第一部《毛泽东选集》的出版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聂荣臻在《回忆录》中称赞说:“这是全国第一本系统编选毛泽东同志著作的选读本,为传播毛泽东思想做出了贡献。”
“五一口号”手稿
1948年4月1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组成的中央前委,经山西到达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阜平县城南庄。在这一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前,中共中央决定,在“五一节”以纪念口号的形式向全国发布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经初拟的“五一口号”手稿很快送到毛泽东的案头,他对口号的第5条“工人阶级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者,解放区的工人阶级是新中国的主人翁,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更早地实现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以及第23条、24条的内容看了又看。
思虑再三,毛泽东拿起笔来,将第5条修改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调整之后的“五一口号”共23条。
随后,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城南庄召开扩大会议,决定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布《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5月1日,“五一口号”在《晋察冀日报》的头版头条发布,得到了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他们发表宣言、通电和谈话,并接受邀请奔赴解放区,与中国共产党共商建国大计。
“‘五一口号’第一次具体描绘了新中国的蓝图,成为建立新中国的动员令。”周慧敏介绍,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公开自觉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地走上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道路,揭开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党制度建设的新篇章。
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纪念大碗
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内,陈列着两个大碗,白色瓷质,外表写有酱红色的大字:“民主团结”和“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纪念”。
此次会议于1943年1月15日,在阜平县温塘村的八里沟召开。出席会议的议员共288人,分别来自晋东北、冀西、冀东、察南等地区,包括共产党员、国民党员、无党派人士,以及开明士绅、文化界人士、工人、农民等群众团体代表。
“这个大碗就是留给参加参议会人员的纪念品。”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讲解部主任周慧敏说,会议期间,代表们听取了《边区行政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了边区参议会和行政委员会以及司法领导机构,通过了边区政府施政纲领,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边区行政委员会的领导。
周慧敏介绍,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不仅是边区民主政治建设史上的新起点,而且也成为整个边区建设史上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推动边区各项事业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应邀列席参加的中外来宾代表,燕京大学英籍教授班威廉夫妇称赞:“这个参议会可以说是近代史中民主政治的建设上一个前所未见的极重大的试验。”
抗战时期高街村获奖幕布
高街村获奖幕布原为天蓝色,由手织粗布制作,“高街村剧团”“中共晋察冀分局赠”两行白色布字缝制其上。“这块幕布是近现代一级文物。”讲解员卢智华说。
1945年1月,在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会上,阜平县高街村剧团进行慰问演出,演出的话剧《穷人乐》四天连演四场,盛况空前。演出后,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边区政府等党政军民机关领导设宴招待了剧组全体演员。
一时间,《穷人乐》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看戏的英模们完全被高街村的群众演员所吸引,一会难过落泪,一会又开怀大笑,他们感到是在演自己的事儿。在群英会上,高街村剧团获得了最高的荣誉,大会主席团奖励剧组资金一万元,头等奖状和一块幕布。
1945年2月,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肯定《穷人乐》是“执行毛主席所指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新成就”,“发展群众文艺运动的新方向和新方法”。
在《穷人乐》的推动下,晋察冀边区在欢庆抗战胜利和土改翻身运动中,群众文艺得以空前活跃。各地剧团自编自演大量庆祝翻身解放、支援自卫战斗的戏剧,涌现出一大批实践和发展《穷人乐》方向的模范村剧团。
晋察冀精神助力脱贫致富
1948年5月18日,毛泽东曾转移到阜平县花山村开展工作,与当地群众结下深厚感情。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进驻花山村,开展驻村帮扶。作为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驻花山帮扶责任人,周慧敏对驻村工作记忆犹新。
驻村工作队立足红色优势,为花山村建成游客中心、民俗中心,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修建饮水工程,协调电力部门整治花山电路。同时,工作队发挥自身优势,组织文艺骨干入村演出,丰富群众日常文化生活,并组织纪念馆讲解员为花山百姓讲述红色故事,举办临时展览。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传承晋察冀精神,持续加大力度,在富民产业、基础民生等各方面发力,全面推动花山村致富奔小康。”周慧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