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保定市坚持以协同发展为主线,以“交通先行”为突破点,坚定推动协同创新一体化,加快建设京津冀区域性中心城市,着力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品质生活之城。
保定着力构建“京津保一小时交通圈”。图为保定东站。 记者 刘鑫鹏 摄
激活交通“大动脉” 打通道路“肠梗阻”
2月20日上午7点32分,保定市民石先生乘坐G6718次列车从保定东站出发,42分钟后到达北京西站,随后步行10分钟左右,在8点半前已经坐到位于北京市国投财富广场的办公室内。
“现在到北京太方便了,跟在保定工作没有太大区别。”石先生认为,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给他的生活带来的最大变化。
按照“协同发展、交通先行”的原则,保定市一直将推进京津保交通一体化作为协同发展工作率先突破的重中之重,并已取得显著成效。
保定着力构建“京津保一小时交通圈”。图为通往北京的高铁列车正在经过保定东站。 记者 刘鑫鹏 摄
围绕建设“轨道上的京津保”,保定着力构建“京津保一小时交通圈”。保津城际铁路建成通车、积极谋划保忻铁路(雄忻高铁)、石雄城际、廊涿城际、保沧铁路、保张铁路、Rl线延伸至保定东站等重大铁路项目。“米字型”区域综合铁路枢纽规划设想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在公路方面,保定至北京已形成京昆、京港澳、大广三条路的交通大通道,国省干线多处对接京津的交通“大动脉”和“毛细血管”的“梗阻”已打通。京雄高速保定段涿州、高碑店全部完成征迁任务,荣乌高速新线保定段定兴、高碑店、白沟新城全部完成征迁任务,津石高速保定段安国、博野、蠡县、高阳主线全部完成征迁任务……
至此,保定市已形成京、津、保、石高速公路100分钟交通圈,高速铁路60分钟交通圈。
忙碌的河北新发地市场。 通讯员 邹明奇供图
提升承接载体平台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在高碑店市,已经运营了5年多时间的河北新发地市场陆续承接了北京各大专业批发市场、食品加工及上下游关联产业,成为京津冀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枢纽,是辐射华北、西北、东北的农产品“大中转、大仓储、大集散”中心。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先行者”,河北新发地已吸引7300余户经销商入驻。
“90后”老板“小宝哥”就是其中的代表。
“小宝哥”名叫刘宝峰,过去在北京新发地市场经营的时候,便已在业内小有名气。“来到高碑店市场,看重的是区位优势、成熟的运营环境和可观的发展前景。”他告诉记者,如今,他在河北新发地市场有100多位员工,租用了20个车位,“门店和库房面积都比原来更大了,成本却降低了50多万元。而且,员工的开销也少了一多半。”
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小宝哥”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小宝哥”正在整理货物。 通讯员 邹明奇 摄
在河北新发地花卉博览园,主营杜鹃花的商户陈若银和“小宝哥”有着同样的感慨:“2018年,这里一开业,我们就搬来了,物流方便、走货量大,平台服务也很好,生意越做越好。”
河北新发地总裁魏树俭告诉记者,作为我省首个投运的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河北新发地市场已经疏解在京外来人口3万余人。2020年,市场交易量达1100多万吨,交易额760亿元。“我们将继续推进京津冀城市群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大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力度,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持续发力。”
京津冀医疗成果共享 绘就百姓健康图谱
2020年11月,家住河北唐山的6岁女孩小月(化名)在当地医院就诊检查时发现可能患神经节细胞瘤。为进一步诊治,一家人辗转至北京儿童医院就诊,随即确诊为肾上腺神经源性肿瘤,建议进行手术切除。
但在北京一床难求的境遇让小月父母心急如焚。听闻北京儿童医院已经托管保定市儿童医院,在保定就能享受与北京同质化医疗水平,12月2日,小月一家人随即前往保定就诊。
入院后,保定市儿童医院肿瘤外科完善了小月的各项术前相关辅助检查。京保专家共同为患儿制定详尽手术方案,并最终由北京肿瘤外科专家王焕民主任亲自主刀。由于手术切口小、疼痛轻,术后第二天,小月就实现了下床活动,并在术后一周顺利出院。
这是北京儿童医院托管保定市儿童医院以来,为患者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福利”。
俯瞰保定市儿童医院。 通讯员 任颖供图
2015年5月,北京儿童医院与原保定市卫健委签约,北京儿童医院正式托管保定市儿童医院,在医疗、教学、科研、医院管理等方面深度合作,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首家公立医疗机构跨省托管。
院长田剑告诉记者,如今医院的门诊量已经从2015年的25万余人次,发展到了如今年门诊量超50万人次;组织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攻关110余项;北京儿童医院已累计选派6000余人次专家、7位“双主任”来保工作;通过“辐射+带动”,使保定市120家医疗机构儿科资源得到整体提升。
“经过5年改革实践,医院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基本实现了儿童各种常见病均可以在保定看。”田剑认为,从北京层面看,非首都功能疏解效果持续显现;从保定层面看,全市儿科诊疗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从医院层面看,医疗技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医院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从患者层面看,使保定和周边省市患者就近、高效地享受到与北京一样的优质医疗资源,免除了赴京奔波劳累之苦、住院之难、求医之贵。这种跨区域医疗合作的新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最大限度地实现百姓、医院、政府三满意。
记者了解到,在医疗方面,京保两地已实现全面合作,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医疗卫生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北京市医疗卫生资源优势,快速提升保定市医疗卫生服务总体水平,实现医疗卫生事业协同发展。同时,保定市已有15家医疗机构纳入京津冀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实现了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减轻患者就医负担。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 记者 刘鑫鹏 摄
打造创新驱动发展高地 推进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在今年1月31日召开的保定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上,保定市提出将重点推进“七个一体化”,其中包括突出打造“雄安协同保障高地”和“创新驱动发展高地”,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使创新发展成为“十四五”保定最闪亮的名片,加快建设“创新保定”“人才保定”。
据了解,近年来,保定市以京保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配套为主要发展方向,以22个省级开发区为载体,集中打造了保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河北满城经济开发区等一批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重点承接平台。
在位于保定高新区的中关村创新中心,蓝景科信河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市场经理王翊静介绍,由于保定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该公司选择落地保定,并实现北京总部技术研发,保定基地成果转化,做到京保互利发展,“我们从2018年着手落地保定,到2019年上线设备和第一个技术服务产品,再到2020年实现产值400万元,并预计在2021年实现产值增长200%。”
作为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首家创新中心,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于2015年揭牌之初,就承担着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助力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使命。该中心负责人张曙光告诉记者,5年多时间,园区已吸引398家企业入驻,累计实现亿元研发投入,年营业额近20亿元,吸引双创人才4000多位。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余个北京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保定中关村达成了终试和量产。
教育合作方面,与北京共同组建“京津冀科技创新教育联盟”,对接项目达到150多个;生态建设方面,与京津合作开展大气污染、水污染等联防联控,推进环境联合执法,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筑牢生态环境保障……
从便利百姓生活,到繁荣城市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正在从方方面面,改变古城百姓生活,优化保定这座城市。一座“品质生活之城”正在逐步显现。
策 划:李艮春 齐立宾
文 字:刘鑫鹏 刘 鹤
视 频:王日成 张丽坤
海 报:马书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