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政河北
  • 古莲花池
  • 白石山风景区
当前位置: 长城原创

易县搭上电商“快车” 土特产变身“网红尖货”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刘鑫鹏 赵新颖 崔金龙
2021-01-07 16:20:35
分享:

南城司供销社工作人员正在通过直播卖货。 通讯员 崔金龙 摄

  长城网讯(记者 刘鑫鹏 通讯员 赵新颖 崔金龙)从易县县城出发,驱车一个多小时,便来到了地处易县西部深山区南城司乡的南城司供销社。一路之上,看到最多的,除了山还是山。

  供销社院内,主任赵志勇正给附近村民刘杰刚送过来的白玉米称重。他说:“可别小看这里的山沟沟,到处都是宝。中药材、红果、核桃、杏仁,还有各类牲畜家禽,生长期长、生态又好,地道着呢。”

  说话间,他顺手捧起一把玉米,给大家看:玉米粒呈白色,颗粒保满,长的有点儿像马的牙齿。

  “我们山里人都管它叫‘白马牙’,种了几十年了。”刘杰说,今年除了留着家里吃的,1000斤老玉米卖了有3000元钱,生活越来越好。

  南城司供销社成立于1975年,是全县离县城最远的一家供销社。这里有职工30人,主任赵志勇在这里已经干了38个年头。

  近年来,立足当地农副产品特色和群众脱贫致富需要,南城司供销社在发挥传统经营优势的基础上,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整合收购企业,设置村级电商服务站等方式,让一个个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土疙瘩”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的消费市场,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插上了翅膀。

  直播带货 上网“吆喝”

  用互联网架起从山区到城市的桥梁,让消费者尝到大山里的味道。

  “供销社直播间单日最高下单量能达到200多单,最多发件量有1000多件。”供销社的职工周桂荣说,线上接单、线下发货,他们将一批批从村民手里买进的杏仁、杏树菌、白玉米等特色农产品卖出大山。

  与此同时,南城司供销社还积极组织培训,带动30多名当地群众组建直播带货团队。村民刘全龙在2019年放弃了年薪50万元的工作,选择回乡创业,开启直播路。他把直播镜头瞄上了山里人家在山上放养的柴鸡、乌鸡、鹅等家禽产品。原生态的绿色环境、货真价实的山野味儿倍受消费者欢迎,带动上百户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品牌创新 山珍“出道”

  解决了卖得出去的问题,还需要解决卖得好的问题。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成为南城司供销社的责任与梦想。

  2012年,他们注册了“易水山珍”商标,设计了产品包装,开设了“易水山珍生活馆”,产品涉及20余项、60余款单品。同时,为确保实现质量好、品牌响、产业稳、群众富的目标,供销社对所收购的农产品实行统一组织、统一包装、统一品牌。

  知名度提升了,销路打开了,价钱上去了,群众发展农业种植、养殖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家家户户都算起了增收账。

  如今,南城司供销社每年从周边群众手中收购野生中药材、杂粮、羊绒羊毛等各类农副产品达到3300多吨,销售额突破2000多万元。2019年,带动当地736户建档立卡户实现脱贫。

村民高玉玲正在给山货装箱打包。 通讯员 崔金龙 摄

  畅通渠道 畅想生活

  “山里不缺好东西,最关键的是要找准渠道。不仅自己要发力,还要学会借力,真正搞定农产品进城的‘最后一公里’。”这是赵志勇在发展中,摸索出来的致胜“法宝”。

  在易县供销社、县电商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易水山珍”系列产品先后入驻“832”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云易县”、京东馆、农交汇等网上平台,进驻北京的保定消费扶贫馆,多次参加县里组织的推介活动,构建了“线上+线下”联动、“网点多、销售多,盈利多”的新格局。

  南城司供销社是易县供销社系统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为农服务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全县供销社系统共开展电商培训5.7万余人次,孵化淘宝店600多家、微店2000多家,网络零售总额从2015年的191万元攀升至2019年的5.77亿元。

  从田间地头的实时互动,到县长、乡长直播带货,再到电商爱心助农,越来越多的“土味山货”成为“网红尖货”,让数字经济的种子播撒在山野间,让山乡群众感受到了新幸福、新希望。

关键词:易县,电商,网红尖货责任编辑:刘鑫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