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生活太好了!”
在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福泽园社区门口,72岁的王玉福正在地图上寻找自己原来居住的村庄。因残致贫的王玉福老两口,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每人25平方米的标准,获得了50平方米的安置房。看到记者,王玉福掩饰不住内心的欣喜,激动地向大家介绍在这里的生活,“以后都不会回去了。”
像王玉福这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脱贫的贫困人口在涞源县还有很多。
涞源县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也是河北省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辖285个行政村,1029个自然村,总人口27万。2015年底,贫困人口57898人,贫困发生率21.4%。
涞源县政府紧紧围绕“抓规范,搞搬迁,上产业,夯基础,兜底线,增动力,保退出,防腐败”八项重点,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决定性成效。2020年2月,涞源县退出贫困县行列,实现脱贫摘帽。
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住得好、稳得住、能致富”
涞源县是全山区县,生存环境差、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2016年4月6日,河北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在涞源召开。作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的“当头炮”和主战场,涞源县委、县政府通过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初步实现了“搬得出、住得好、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易地扶贫搬迁要搬谁?在搬迁人口识别上,涞源县紧紧抓住列入全省精准识别“回头看”试点县的宝贵契机,县、乡、村三级干部对照看居住环境、看交通状况、看生态资源、看经济收入、比发展条件的“四看一比”标准,首先确定了迁出区域。通过“户申请、村审查、乡审核、县把关”程序,结合县发改、扶贫、国土、交运、水利、环保、住建等部门的实地勘察,精准识别认定了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人口规模,实现“应搬尽搬”。
易地扶贫搬迁往哪里搬?在集中安置区规划上,涞源县委、县政府按照“因地制宜、群众自愿、集中选址、产业配套”的原则,选择水土资源条件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交通便利的区域,建设集中安置区,分两批次推进。
第一期工程共投资12.4亿元,建成总占地面积815亩,总建筑面积40.8万平米的19个集中安置区。其中规模较大的县城安置区福泽园社区建筑面积18.03万平米,建设6层住宅楼44栋,房屋1924套,安置5680人;白石山安置区建筑面积14.43万平米,建设住宅楼29栋、房屋1565套,安置4574人。第二期工程,县城安置区福泽园社区二期,共投资4.6亿元,建筑面积14.8万平米,共建设住宅楼28栋,房屋2196套,安置4556人。
搬迁群众如何能够“住得好”?涞源县积极探索搬迁安置区管理模式,创新“村党组织为基础、社区服务为纽带、居民自治为核心”的新社区管理模式。成立了社区党总支和党群服务中心、妇联、工会、团委,将各搬迁村两委干部纳入统一管理组织管理;设立“有事做”服务中心,为搬迁劳动力提供免费求职指导登记、技能培训等各项工作;成立物业公司,制定完善小区文明公约,帮助群众移风易俗,养成好习惯,尽快融入新环境;设立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警务室、平价超市等便民服务场所,开通公交线路,确保搬迁群众享受最优质服务。县城安置区还建设了数字化扶贫档案室,随时查询入住贫困户收入、就业、就医、就学情况。
在易地搬迁的同时,涞源县政府想方设法确保搬迁群众“能致富”。县政府坚持“两区同建”,搬迁安置区建设到哪里,产业园区就跟进到哪里。在搬迁群众集中的县城和白石山两个安置区周边,配套建设大规模、高规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区;其余17个安置区周边,发展扶贫车间、光伏电站、食用菌、中草药、黑木耳、生猪、蛋鸡、肉鸡养殖的“三种两养”产业。扶贫车间承接县城、白石山产业园企业加工订单。
“有事做”服务中心积极开展政策宣传、技能培训,举办食用菌种植、缝纫、家政服务、手工业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班,组织专场招聘、企业招工活动,现场咨询近万人,达成就业意向3259人,953人录用上岗;就地就近转移就业1000余人;认定为丰台区就业实训基地的专项就业帮扶扶贫工厂吸纳搬迁劳动力120余人;结合东西部劳务协作在安置区设立保洁、互助等公益性岗位55人。
完善的扶贫举措让搬迁群众“打工就在家门口,足不出户挣薪金”,过上了“园区建在家门口,打工不用往外走,老人不空巢、儿童不留守,幸福生活人人有”的幸福生活。
旧村改造工程:“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来自涞源县金家井乡牛栏村的薛金家,因母亲患有精神病而致贫,而薛金一沓一沓的喜报成了全家的骄傲和希望。2018年11月,薛金全家搬进了新房,还没等到她长大改变家庭的贫穷,这一家人便住上了梦寐以求的新房。
现在的牛栏村干净整洁、错落有致,白墙灰瓦、炊烟袅袅,不远处的山坡上还有成群的牛群在悠闲地吃草,老百姓在辛勤的劳作,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但三年前的牛栏村,破旧不堪的土坯房杂乱无章的排列着,窄窄的羊肠小路崎岖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一进村,男女老少衣衫褴褛,目光呆滞,一个挨一个蹲在“等死墙”墙根。
让他们满怀希望的是牛栏村新民居安置工程。作为北京对口帮扶整村拆建村,2017年5月25日,新民居安置工程正式开工。按照每人25平米的标准,共建63套住房,建筑面积4310平米。新房子配套自来水、通用电、节能燃灶、冲水马桶、4G网络,宽敞整齐的街道配有下水道,防止污水横流,建有村民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健身器材,文化器材,农家书屋,还有爱心超市,鼓励贫困户自力更生。
牛栏村还在大力发展扶贫项目,通过发展产业促进贫困户增收,从而使住上好房子的人都能让腰包鼓起来,过上好日子。牛栏村确立了“两近两远”发展思路。近期发展光伏发电和畜牧业,远期发展旅游业和药材种植业,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
和牛栏村一样,涞源县的诸多村庄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华夏幸福在掌握大量详实数据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村庄历史风貌,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一切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开展整村搬迁安置、危旧房屋改造、村庄基础设施提升和光伏扶贫电站建设,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对涞源县188个村庄实施约100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建设、危旧房屋改造。同时,将建设一系列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从根本上改善1.6万户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并利用自身在产业发展方面积累的资源优势,开展产业扶贫“造血”,建设106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成并网后能确保贫困户达到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使其获得长期稳定收益,最终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2018年,启动实施了金家井乡十八盘村、斜山村,留家庄乡团圆村,上庄乡下老芳村,东团堡乡汤子岭村等5个幸福新村的建设。新建房屋937套,惠及群众2560人,总建筑面积约6.9万平方米。其中住房面积6.4万平方米,配建村委会、卫生所、村民活动中心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约4445.35平方米。相继启动两批共21个光伏扶贫电站项目,覆盖贫困村106个,覆盖贫困户7200余户、贫困人口15000余名。目前,赵家井、南坡底、斗军湾等21个光伏扶贫电站的建设工程均已完工且并网发电,保证了所覆盖的贫困户年均稳定收入达到3200元以上,为实现脱贫出列创造了条件。到2019年9月,列入计划的所有村庄改造项目全部完工投入使用。
在整合华夏幸福、社会帮扶等资源条件下,涞源县大力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达到农村饮水安全全面巩固提升,确保所有村民吃上干净水;改善农业生产灌溉条件,提升水利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每个村通1条通村连村硬化路并连接到户,有条件的自然村通1条硬化路,行政村营运客车通达率达到100%;供电可靠率不低于99.83%,综合电压合格率不低于99.6%,户均配电容量不低于2千伏安,智能电表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机井通电率100%,行政村通动力电达到100%;光伏扶贫村级电站装机容量达到300千瓦;全部实现光纤和通达4G覆盖,网络带宽达12M以上;对深度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及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进行改造,到2019年对深度贫困村中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的农村人口,全部纳入搬迁计划,确保实现应搬尽搬、搬迁人口住房条件根本改善;尽量实现所有农户炊事和取暖实施电代煤、气代煤和洁净燃料改造,群众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尽量实现农户旱厕和化粪池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
涞源县的农村建设成了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生态宜居的新美丽乡村,真正实现“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农业产业化+旅游全县域,造血式扶贫开展乡村振兴
“现在,国家的政策太好了,这样的生活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来自涞源县上庄乡狮子岭村的张营山激动地说。张营山一家四口人,妻子患有慢性病,常年吃药,两个孩子读书。之前,张营山靠在村里的工地上打零工勉强生活。“以前听说农民可以贷款,但是家里没有抵押,银行不给放贷。试了好几次都不成功。”
2018年,经过多方评定,张营山得益于国家扶贫好政策,获得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他与其他6户获得小额信贷的贫困户合资建了一栋养鸡舍。张营山每年可获得保底分红3000元,摇身一变从农民变成了股民。2019年,鸡舍盈利,按出工量计算共分得1680元。除此之外,他还是村里的护林员,一年可挣工资8000元。“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强多了。”张营山笑着说。
像张营山这样投资建设的鸡舍在涞源县共有450栋。涞源县政府还引进河北玖兴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打造公司+基地+合作社+村两委+贫困户的“五联合”扶贫模式。玖兴牧业收购所有鸡舍出栏的鸡,同时负责提供鸡舍管理技术、服务及销售保障,合作社负责生产管理、规范运营,村两委负责全程监管生产经营与收益分配,贫困户全程参与生产、管理决策。“五联合”扶贫模式共覆盖262个村,19965户,43973名贫困人口。年出栏商品肉鸡8100万只,实现1.62亿元收入,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除了养殖业,涞源县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白石山、滨湖新区、空中草原、仙人峪、白石山大剧院主题晚会、明长城保护开发、飞狐古道、王二小纪念馆、白求恩纪念馆、黄土岭战役纪念馆等。涞源紧紧抓住白石山晋升国家5A级景区的契机,依托“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两大品牌,龙头景区示范带动十瀑峡、空中草原、仙人峪等景区提档升级,构建一核多元的大景区架构,形成山水相连、文化彰显的涞源旅游新景观。
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208.7万人次,同比增长8.7%;景区收入1.38亿元,同比增长9.52%;带动相关产业收入17.87亿元,同比增长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5年的32.6%上升到2018年的63.2%,旅游业正在成为涞源战略性支柱产业。
其中,白石山景区的发展还有效带动了周边农家院的发展和当地老百姓的增收,目前全县共有农家院289家,高档餐饮企业68家。农家院由原来的不足3000张床位,猛增到现在15000张,全县的床位由10000张增加到25000张,每年给社会创造10多亿元的社会效益,闯出了一条旅游扶贫的新路子。
易地扶贫搬迁、旧村改造、农业产业化、旅游全县域……涞源县的脱贫摘帽始终坚持把抓好党的建设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方向盘、安全带、助推器”,充分调动全县23112名党员,坚决把党的力量挺立在脱贫攻坚最前沿,打出一组科学、有效、可持续的造血式扶贫“组合拳”,为脱贫攻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涞源县委书记李自贤说:“这种扶贫成果真正惠及到了老百姓。现在要做的就是继续把它巩固好,持续好。我们要把老百姓的期望和幸福作为我们工作的动力,让老百姓一天比一天过得更幸福。”(侯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