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政河北
  • 古莲花池
  • 白石山风景区
当前位置: 保定文苑

刘振川 陶一笑|一座架在人心上的长桥

来源: 保定晚报  作者:
2020-07-05 12:25:02
分享:

  □刘振川 陶一笑

  人民教育出版社日前出版了著名作家谈歌的小说选编《桥》。这本书是配合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选编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对于广大读者特别是中小学生而言,书中选用的《桥》《绝品》等14篇小说不仅能无形中提高他们的鉴赏和写作能力,他们更会被字里行间充盈着的人间正气所感染、震撼。

  书中的核心篇目便是入选统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材的精短小说《桥》。山洪来袭,通往生路的木桥前,党支书老汉让100多人“排成一队,党员排在后边”,身为党员的儿子夹在队中,被他吼去了队尾。最终群众脱险,他和儿子却双双殉难。

  好的文章是言语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统一体。《桥》通篇仅600余字,却对此做出了完美的诠释。

  小说开篇,先以简短紧凑的语句描写暴雨和洪水,“像泼”“像倒”“势不可当”等极具张力的短句瞬间将读者带入现场,渲染出环境的紧迫和压抑。随后,通过节奏迅疾的情节推进和精细捕捉的细节刻画,一个临危不惧、大公无私的老党支部书记的光辉形象巍然耸立在眼前。最后,利用高超的悬念设置,于文章末尾点出老汉和小伙子的父子关系,让读者的心灵感受到强烈震撼。

  《桥》写于1988年,一经发表即引起广泛社会反响,被数家刊物转载并获得《小小说选刊》1990年全国小小说奖。多年来一直受到欢迎,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立意高远。《桥》篇幅虽小,却被评论家赞为“史诗级的宏大叙事”,将精、准、细的文学笔触与悬念、隐喻的表现手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倒塌的“木桥”之上树立起高大雄伟的“精神之桥”,拓展出对人性、党性的人文思考,强调和突出小说蕴含的社会意义,表达共产党员不忘初心、勇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此外,书中选取的《画匠》《琴师》《一袋红薯》《绝品》《绝墨》《绝唱》《绝渡》《绝弈》《百梅图》等篇目,都是从不同角度弘扬传统美德,塑造完美人物,展示人间正气。这些作品,文字简约,笔法娴熟,开阖有度,节奏轻快,读来如品茶饮酒,颇具韵味。论其人物,着墨不多而形象鲜明,个个都见性格,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取向,血肉丰满地演绎着人间正道。

  谈歌的笔记小说形成了文笔简约流畅、人物鲜明丰满、节奏舒缓有度的独特艺术风格,在其白描的表现手法、大开大合的情节设置和极具中国味道的语言风格下,体现出浓浓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使读者沉醉于阅读快感而难以释卷的同时,被一个个鲜活人物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深深打动,进而领悟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生真谛。它们既是学习写作技巧的优良范本,又是感悟人生、养浩然正气的精神食粮。

  中国是桥的故乡、桥的国度,古往今来,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桥——赵州桥、洛阳桥、长江大桥、现代化的高架桥、港珠澳跨海大桥……让我们称道和自豪。但是,还有一种桥,被我们忽视却不可或缺,其重要意义不啻于物体之桥,那就是精神之桥。感谢作家谈歌,他为我们用精神意象呈现了这样一座桥。作家的桥,虽然是写在纸上,却是稳固夯实地落在我们每一个读者的心头。

  也许,这就是谈歌的《桥》在众多优秀的作家作品中脱颖而出被编入小学课本的缘由所在。

  人心参差不齐,一桥飞架东西。

  它比彩虹更美,比赵州桥更结实。

  这座桥,是无形的桥,是心灵之桥,是党群之桥,是正气之桥,是中华民族需要代代传承的精神桥梁。

关键词:责任编辑:马书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