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政河北
  • 古莲花池
  • 白石山风景区
当前位置: 保定新闻

大激店,每晚2000多人消费的夜经济亮眼

来源: 保定晚报  作者:
2020-06-12 11:08:03
分享:

  俩孩子正在吃薯片。

  所有餐车都是统一制式,定时定点带证营业,工作人员还得带健康证上岗。

  夜经济在风景如画的大激店,成了一道亮丽风景。

  夜经济产生的垃圾,都会扔进垃圾桶,第二天早上清走。

  □本报记者 邸志永 通讯员 李飞

  6月10日下午近5时,刚到大激店村音乐节广场,东侧一股浓郁的烧烤味道便传了过来。

  古镇麻辣爆肚、秘制烧烤、宇晨炸串、老二麻辣龙虾、秘制骨汤臭豆腐、老崔烤生蚝……三排统一制式的摊位车前,一些游客已经开始大快朵颐。

  5月份以来,大激店的夜经济,在古城西部闪亮。

  热闹异常

  42个摊位,每晚2000多人在此消费,

  满足游玩市民需求

  “来份毛肚,给我多放点辣椒,少点金针菇,鸭血也多来点。”在古镇麻辣爆肚摊位前,市民宋涛熟练地点着吃食。

  摊主李钱冲熟练地将毛肚放进滚热的高汤内,不到10秒就把毛肚取出来,倒进装有麻酱、红油等秘汁的小碗内,随手递了出去,并开始忙活下一份。

  短短10分钟,记者看到李钱冲已经卖掉了5份。

  “高汤+麻酱+鸭血+豆皮+油菜+毛肚,一份才15块钱。”宋涛告诉记者,她平时就喜欢吃这类小吃,疫情之下很多小摊受到了影响,大激店的这个夜市,着实满足了她这种吃货的需求。

  在三排摊位前穿行一遍,记者共看到了42个摊点,很多摊位后的桌子上都坐满了人。从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到铁板鱿鱼、麻辣小龙虾;从辣炒花蛤、钉螺,到一尺多长的金黄薯片;从热腾腾的爆肚、麻辣烫,到凉爽异常的各种冰饮……大激店村党支部副书记王立峰说,他们给夜经济广场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大激店美食驿站。

  这般美食,配上古镇大激店,以及近在咫尺的生态园,每晚能吸引2000多市民在此消费。

  促进就业

  多是夫妻档、母子档,

  每个摊位平均每天收入2000元左右

  在大激店村村民张天林的摊位前,秘制骨汤臭豆腐和老北京爆肚卖得不错。

  “我主要弄爆肚,媳妇负责炸臭豆腐。我俩分工合作,有时候还比比赛,看谁卖得多。”张天林称,一般周一到周五的时候,生意稍差一些,15元/份的爆肚能卖50多份,10元/份的臭豆腐能卖50多份,如果到了周末,生意还能好上很多。

  在村民石喜超摊位前,30多斤小龙虾已经清洗完毕放在袋子里,时不时挥舞大鳌冒个头。“少的时候一晚上2000多元钱,最多的时候挣到过7000。”石喜超的日子,如今跟他炸的小龙虾一样红。

  如张天林、石喜超这般的当地村民,在大激店夜市占了大部分。

  同样卖爆肚的李钱冲是后高庄村民,今年25岁的他在5月份失业,“受疫情影响,以前工作的小豆皮厂不行了,家里就我和母亲俩人,得找个营生啊!”

  6月3日,经过学习和培训,李钱冲在大激店夜市里开始卖毛肚。“生意还不错,一晚上一般能卖120多份吧,差不多收入2000元左右,比上班时强不少。”看着儿子边忙边跟记者聊天,他的母亲钱银改也冲记者笑了笑,又开始忙活。

  王立峰告诉记者,夜市这边目前4500平方米,共有42个摊位,就业人员120多人,每天营业额8万元左右,在满足市民需求同时,保障了就业和增收。

  规范管理

  审批、定时、定点、安全、卫生等统一规范,

  夜经济也有“紧箍咒”

  大激店夜经济如火如荼,跟村两委在3月份就提前谋划,随后加大规范管理力度密不可分。

  “5月份夜经济火起来之后,有30多个人提出了申请,要在这里经营,目前我们还没有允许。”负责夜市管理的村委会委员石亮指着一个摊位前的《食品小摊点备案卡》告诉记者,没有拿到备案卡,不可能允许在这里经营。

  记者看到,在统一制式、统一风格的餐车上,都挂着由市场监督管理局监制、竞秀区江城乡政府颁发的《食品小摊点备案卡》,上边有摊主姓名、身份证号、经营区域、业态、经营范围、经营项目等多项规定,并注明了有效期。

  “为了食品安全卫生,我们还跟医院合作,让每名从业人员进行体检,合格后颁发健康证,这才可以上岗。”王立峰告诉记者,除了人员健康安全,村两委还跟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合作,专门就食品安全给摊主们培训。

  在经营时间上,大激店夜市一般从下午近5时持续到夜间11时许。在地域上,只能在广场上进行,不允许到村内路边随意摆摊。此外,村两委专门设置了消防器材,并协调环卫公司,每天早晨7时前,将垃圾清理完毕,保证广场的卫生整洁。

  王立峰称,村里夜经济火起来,也更加考验村两委,更多管理也在摸索中。下一步,村里可能尝试一下精灵市场,让卖玩具等小商品的摊位入驻,让夜经济更加火爆,在释放消费同时,带动更多人就业。

  ■短评

  “绣花”功夫

  打造惠民经济

  疫情之下提前谋划,规范经营的时间和地点,用备案制防止野蛮生长,用健康证和培训关注舌尖上的安全……大激店用一系列规范的管理,让夜经济火了。

  帮助120多村民就业,每晚满足2000多市民消费需求,大激店的“惠民经济”背后,是下了绣花功夫在管理、在规范。而这,恰是目前古城面临的现状。

  如何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统筹谋划?如何规范管理,厘清商贩摆摊和公共利益的权责边界,在城市肌理中嵌入惠民经济?窃以为,善治的分寸、法治的规范、“绣花”的功夫,缺一不可。

关键词:责任编辑:马书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