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政河北
  • 古莲花池
  • 白石山风景区
当前位置: 社会

76岁大爷爱收藏上千枚票证见证保定历史变迁

来源: 保定晚报  作者:
2020-06-03 16:32:41
分享:

  老人收藏的保定各大小影院的电影票。

  老人收藏的保定各类洗澡票。

  老人向记者讲述收藏过程。

  老人收藏的保定地区船票。

  □本报记者 耿静

  如今,想吃啥就买啥,随心所欲地购物对于大家来说,是一件正常不过的事。然而在上个世纪50年代,光有钱可能买不到东西,还得有票,粮票、布票、油票、肉票……一张张颜色、大小不一的票证,被那代人视为“命根子”,见证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百姓生活,并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和时代变迁的缩影。

  家住稻香村宿舍的白国斌老人,出生于1945年,收藏票证20年,尤其对保定票证收藏情有独钟。5月25日,他翻出多张上个世纪的票证,包括米面油票、船票、电影票等,向记者讲述“那些年,那些事”。

  没有票证,即使有钱也很难买到东西

  白国斌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市场商品供应严重不足,为保证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国家决定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即发放各种商品票证,有计划地分配商品。“在当年,没有票证,即使有钱也寸步难行。票证的种类各种各样,除了常用的粮票和肉票,还有火柴票、肥皂票、鸡蛋票等,几乎生活中每一样不能缺的东西都与票证紧密相连。在为商品付款的同时要出示相应的‘专用票’,不然很难买到东西。”在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白国斌真真切切经历了长达40个春秋的“票证时代”。

  “当时我们每人每月只有一张同类票证,为了使用方便,这些同类票证大多会按照一年的不同月份印在同一张纸上。比如到了1月,我就将1月份的那一部分从购糖证中剪出来并拿着它到供销社买糖。它们是购物的必要凭证,很多都具有时效性,也就是说在当月才能有效使用。”老人指着一张糖票说,领到票证的人们要小心翼翼地收藏好,万一不小心遗失或被偷,那就意味着全家一年都吃不上肉,穿不上新衣服。“以前有新人结婚时,收到最好的礼物就是一对热水瓶。那时候热水瓶很难买,除了钱以外,还要有购货证,有的是几十个人凑着一起买一对热水瓶。”

  蹲在古玩市场一大天,只为收藏保定的票证

  虽说早就开始关注票证,但白国斌真正开始收藏票证是在2000年。那年,他和老伴跟随子女从定州到保定定居,闲来无事就到公园路的古玩市场转转,票证是他的收藏品之一,他最初的想法,就是希望通过这些票证能够唤起那一代人的记忆,能加深当代年轻人对历史的认识。如今,他手头的票证全部涉及保定,用他的话说就是:“咱是保定人,咱收藏的就是保定的票证。”

  “印象很深刻,当时在市场上淘到5张原保定服务局发行的13号副食票,1块钱买的。”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老人开始留意收集票证。想到或想不到的各种稀奇古怪票证,老人基本都有,很难得。“收藏这些票证很不容易,钱数上就不说了,主要是花时间去寻。”白国斌说,一些是自己多年的积累,一些是通过圈内好友的互相交换,更多是需要他到古玩市场去淘。从2000年开始,几乎每个周六日,他都雷打不动地早早赶到古玩市场,“为了找到有价值的票证,他经常在古玩市场一蹲就是一大天,叫都叫不回来。”白国斌的老伴苦笑着说。

  为票证四处找出处,稀奇“水票”原为消防部门所用

  经过这些年的搜集,他一共收藏了上千枚不同时期、保定发行的各类票证。除了常见的粮票、布票外,他还珍藏了刨花票、代耕票、洋车票、三轮车票、馒头票、蛋糕票、肥皂票、露天电影票、粉条票等票证。

  奇中见奇的是,有些票证却是普通老百姓未曾见过的。老人拿出一张“水票”介绍说,这是当时类似消防部门的用水票,每个月使用多少水,固定由当时供水公司开具的。其实,当年在古玩市场淘到这张“水票”时,他也是一头雾水,为了弄懂这张“水票”的来历,白国斌特意查阅了《保定市志》《保定市供水节水志》和《保定市自来水志》等有关资料,还跑了趟供水总公司找线索。

  “当年用钱也买不到的票证,现在成了追忆过去的纸片了。”白国斌说,他翻看票证是一种享受,这种享受不仅源于藏品壮大带来的成就感,更源于从中感受生活起伏与时代变迁的自豪感,记住昨天则是为了珍重今天。

关键词:责任编辑:马书广